中国移动支付的未来模式之争
2014-01-22 来源:华尔街见闻
关于移动支付的个人思考:
从2014年全球科技趋势来说,移动支付也是一个比较确定的互联网发展趋势。中国市场去年也大量炒作了移动支付芯片的上市公司。然而国内最终移动支付是否会有大家认为的NFC近场支付模式。未来路径又是如何呢?
我认为NFC的支付模式在中国会有几个问题:
这种技术需要商家安装读卡器,中国在这种硬件普及方面做很差,目前中国许多商家都没有这种支持NFC的POS机。我在中国的信用卡都不是那种带芯片的IC卡,而我在美国很多年前就用了那种带芯片的IC卡。IC卡相比传统的磁条卡安全性能更高。由于NFC芯片和金融IC卡可以通用具有“闪付”功能的POS机,所以支持NFC的POS机在商家端大发展需要IC金融卡的大发展。我目前似乎没看到(比如,我13年4月新老的招商银行信用卡到期时,给我换的新卡还是磁条卡,而不是IC卡)。目前在上海,我只有在一个地方看到过手机支付,就是做地铁。而我观察过,因手机钱包做地铁的人也很少。
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的移动支付标准问题。这种现象似乎只有中国才有,在中国我们有两个不同的移动支付标准,中国移动的2.4G和中国银联的13.36M。而在2012年8月30日的时候,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联签署了移动支付战略合作协议,银联标准第一次得到官方证实,也说明中国移动在和中国银联的标准之争上失败了。虽然中国银联内心并没有大力推进移动支付的动力(在海外,推进移动支付的都不是银行)。但是中国银联肯定不想中国移动把这一块支付做起来。因为中国移动一旦做起来,通过话费充值,会产生大量的资金沉淀,自己就变成一个类似银行了,对于中国银联的地位威胁会很大。
第三,也是最大的问题。微信这种扫一扫移动支付对中国移动推进的NFC模式会有巨大的威胁。而且微信这种扫一扫模式非常可能在中国成为主流。微信的优势有好几方面。首先,成本更低,商家不需要任何硬件设备的升级。其次,微信有巨大的客户群体,非常容易推进,对消费者也非常方便。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是,商家通过这些客户支付信息,了解到了客户的消费习惯,这些信息才是真正产生附加值的。对于移动支付来说,如果仅仅解决支付技术本身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NFC技术在全球推进了很多年了,但是为什么移动支付在美国去年才真正开始爆发,今年大家真的都开始谈论移动支付了呢?就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结合后,商家看到了移动支付信息背后的价值。海外已经有商家做自己的APP了(星巴克已经把移动支付做成功了,许多超市也在做),国内目前更多是扫一扫二维码。无论哪种方式,消费者在完成移动支付后,商家还会推送更多信息,和消费者互动,产生一个良性的生态圈。而以前NFC模式在完成支付后,消费者和商家又不会有任何互动,对于商家没有太大意义。
从上面几个问题看,未来中国移动支付的路径可能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推行的扫一扫模式,或者类似这种。从引导消费者的角度看,历史上中国消费者习惯和模式从来不是自上而下形成的,不是政府制动一个什么标准,或者推行一个什么优惠政策,就能推动的。而是自下而上,自己消费需求,方法,体验的改变形成。所以未来这一块的争夺可能是腾讯和阿里。腾讯有着巨大的入口价值微信,目前扫一扫和银行卡绑定已经很方便了。而阿里有余额宝,许多人把钱放在余额宝。如果在余额宝移动端增加一个商家支付功能也很方便。
从全球的移动支付看,我把日本,美国以及新兴市场的巴西做了国际比较。
日本是全球移动支付,而且是NFC模式做得最领先的国家:
日本早在2004年就已经大面积普及NFC近场支付的模式。在日本,移动支付可以用来做地铁,在便利店完成支付,自动售货机购物,以及去餐馆吃饭。我看到过一个惊人的数据,在东京的麦当劳,手机支付的比例高达40-50%。这背后的推动力是,日本麦当劳和运营商NTT DOCOMO的合作。用户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优惠券,然后到麦当劳完成支付。而麦当劳也通过这种数据更了解用户了,形成很好的生态圈。这也是我之前说的,解决支付不是关键,关键是形成一个良好的“闭环”。而日本大量便利店的支付也是通过手机支付完成。日本本来在这方面就有先天的优势。因为他们有类似于香港的“八达通”卡,可以用这种卡同时支付交通和便利店的钱。然后NFC手机支付把这两种支付都做到NFC模式上,本来就是顺利成章的事情。
日本和中国在推进NFC移动支付模式上有一个最基本的不同是日本银行对于移动支付这种新业务没什么兴趣,当时都忙着合并后的重组。而NTT DOCOMO作为运营商,姿态很低,在移动支付合作中仅仅扮演通道的角色,只负责手机钱包小额支付的品牌推广,不参与具体卡中的任何客户界面工作。而且在盈利分成上,NTT DOCOMO的盈利来自有发卡方支付的服务费,其他小额支付产生的收益全部给各大发卡方。说到底,日本电信运营的竞争很激烈,完全市场化的。这个从软银收购美国的Sprint准备打价格战就能看出。运营商NTT DOCOMO大力推广移动支付的目的仅仅是保留客户粘性,不让客户流失。而这在中国这种还不市场化的电信市场是不可能发生的,中国移动绝对不可能把姿态放那么低。在中国,无论是移动还是银联,都希望大小通吃,不会像NTT DOCOMO那样把利润分给别人吃。但是银联无法掌握手机终端的控制,移动又掌握不了商家POS机的控制,这让日本模式的成功在中国是不可能推进的。
另一个不同是日本成熟的便利店。我去年在日本的时候,发现便利店随处可见。而如果看7-11的年报也会发现,其实日本便利店基本上吃掉了中等规模超市和零售店的市场。而大部分移动支付在便利店发生。中国整个连锁行业的液态也没有成熟到这种地步。
美国移动支付模式将以商家APP为主:
美国金融IC卡很早就非常普及了,目前在美国几乎所有信用卡都是带芯片的,然而美国NFC移动支付过去几年也根本没有发展起来。美国的问题是,NFC移动支付这个大平台由谁来控制:运营商,信用卡商,还是谷歌,苹果这种硬件生产商。因为日本基本上是运营商控制终端,而在美国运营商是比终端商弱势的。比如苹果如果和AT&T合作,不和Verizon合作,那你Verizon拿不到iPhone可能就要不行了。而苹果的IOS系统和其他手机的安卓系统平台又不同。我曾经在早些时候写过关于美国移动互联网平台公司的思考,谷歌,苹果,亚马逊,微软等几大平台要做的就是让你转换去其他平台的成本极高。所以苹果绝对不会让他的移动支付在谷歌的平台也做得顺利。举个例子,谷歌曾经在2011年高调推出Google Wallet业务,也是采取NFC模式,将NFC芯片植入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通过和运营商Sprint的合作推送给Nexus S的4G手机用户。然而最后这个Google Wallet被爆出安全漏洞,也让这个推广很失败。而且,其他运营商Verizon, AT&T,T-Mobile都不希望将移动支付主导权放给谷歌。美国的还有一个问题是,许多人开车上下班,而日本,甚至中国最早用移动支付的部分都来自于地铁卡的替代。
所以美国移动支付直接跳到更先进的APP模式,最成功的代表就是星巴克。星巴克设计了自己的APP。客户可以通过APP寻找到附近的连锁店,也就是强大的本地化入口模式。然后直接完成支付,到星巴克商店用手机扫一扫就完成了。不同等待排队就能拿到咖啡。而星巴克又获取了消费者的数据。推送符合消费者习惯的优惠券给客户。这也导致星巴克是美国所有零售商中客户忠诚项目(Loyalty Program)做得最好的。我看到两个惊人的数据:1)2013年美国和加拿大移动支付的规模是5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的支付是在星巴克咖啡店完成的;2)星巴克本身2013年北美销售的10%来自于移动端支付。我也曾经说过,这种移动支付模式的变革是星巴克股价在2013年表现强劲的重要原因。随着这种模式的成本,美国的大型超市,网购商店都开始推出自己的APP,大力推广星巴克成功的移动支付模式。这也将成为2014年美国移动支付的主流:由商家主导的APP移动支付模式。
美国移动支付还有一个新的技术来自于Paypal在2013年9月9日推出的Paypal Beacon移动支付插件。这个插件如同一个小的优盘。客户不需要安装任何硬件,只需要下载Paypal的APP。商家也只需要把这个小优盘安装到店里。然后拥有Paypal App的用户走到安装了Paypal Beacon商店门口时,手机就会自己震动。商家会显示客户的信息。客户购买时,只要和店员确认商品和价格,就能自动完成支付。整个过程都不需要掏出手机。目前还不知道这款设备能否推广成功。
同为新兴市场的巴西给我们的启发:
巴西全国拥有7亿张各种卡,2012年全国发生的交易数量达到200亿次,是金砖四国中最高的,全球也仅仅排名美国之后,是第二大。在巴西,大约21%的私人消费通过信用卡,11%通过借记卡。巴西是唯一一个央行监管支付系统的国家,2013年5月17日出台的MP615法案就是用来推广新的支付模式,特别是移动银行(Mobile Banking)。这和NFC这种近端的移动支付还不同,是通过短信确认完成支付。2012年,巴西高达200亿次的各类卡交易中,有700万次来自于移动银行。这种技术根本不需要移动互联网的信号,只要有移动信号,通过短信就能完成。更不需要先进的智能手机。这种方式是利好银行的。而且和中国不同的是,由于政府对于这种模式的支持,巴西的银行和运营商已经捆绑在一起,联手推进这种移动支付模式,他们中的许多创建了合资公司(一方是运营商,一方是银行)来推进。所以在这种模式下,移动银行模式基本上可以上下通吃。而中国银行和运营商打架,大家的标准模式也不同,这点和巴西有着极大的不同。
而巴西本身的网购支付结构看,90%的支付是用传统的信用卡结算的,10%是通过银行的票据。目前巴西网购支付系统还是很落后的。大部分客户每次网购付钱时,要重新把支付信息填写一遍。现在的改进是商家在解决了网上付费安全的问题后,用户可以把信息存在网上,然后用“一点击"支付的功能,加快网上结算速度。巴西最大的网上商城是Mercado Livre,类似于国内的淘宝。他们也推出了自己的类似支付宝的交易系统Mercado Pago。然而目前这个商城用此交易平台的比例只有25%。
所以同为新兴市场的巴西,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上其实落后于中国。由于巴西的犯罪率大大高于中国,不太安全。所以基于手机端的NFC技术并不流行。消费者对于网购支付平台的使用率也低于中国消费者,说明他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认同度偏低,对于网络安全的担心更高。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于网上支付系统的推进,巴西银行业和运营商在这方面的合作就很好,而他们推进的移动银行(mobile banking)支付系统其实是一种比较落后,但相对更安全的支付系统。也说明支付安全是巴西消费者考虑最重要的因素。
进入手机便携查看更多内容>>
从2014年全球科技趋势来说,移动支付也是一个比较确定的互联网发展趋势。中国市场去年也大量炒作了移动支付芯片的上市公司。然而国内最终移动支付是否会有大家认为的NFC近场支付模式。未来路径又是如何呢?
我认为NFC的支付模式在中国会有几个问题:
这种技术需要商家安装读卡器,中国在这种硬件普及方面做很差,目前中国许多商家都没有这种支持NFC的POS机。我在中国的信用卡都不是那种带芯片的IC卡,而我在美国很多年前就用了那种带芯片的IC卡。IC卡相比传统的磁条卡安全性能更高。由于NFC芯片和金融IC卡可以通用具有“闪付”功能的POS机,所以支持NFC的POS机在商家端大发展需要IC金融卡的大发展。我目前似乎没看到(比如,我13年4月新老的招商银行信用卡到期时,给我换的新卡还是磁条卡,而不是IC卡)。目前在上海,我只有在一个地方看到过手机支付,就是做地铁。而我观察过,因手机钱包做地铁的人也很少。
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的移动支付标准问题。这种现象似乎只有中国才有,在中国我们有两个不同的移动支付标准,中国移动的2.4G和中国银联的13.36M。而在2012年8月30日的时候,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联签署了移动支付战略合作协议,银联标准第一次得到官方证实,也说明中国移动在和中国银联的标准之争上失败了。虽然中国银联内心并没有大力推进移动支付的动力(在海外,推进移动支付的都不是银行)。但是中国银联肯定不想中国移动把这一块支付做起来。因为中国移动一旦做起来,通过话费充值,会产生大量的资金沉淀,自己就变成一个类似银行了,对于中国银联的地位威胁会很大。
第三,也是最大的问题。微信这种扫一扫移动支付对中国移动推进的NFC模式会有巨大的威胁。而且微信这种扫一扫模式非常可能在中国成为主流。微信的优势有好几方面。首先,成本更低,商家不需要任何硬件设备的升级。其次,微信有巨大的客户群体,非常容易推进,对消费者也非常方便。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是,商家通过这些客户支付信息,了解到了客户的消费习惯,这些信息才是真正产生附加值的。对于移动支付来说,如果仅仅解决支付技术本身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NFC技术在全球推进了很多年了,但是为什么移动支付在美国去年才真正开始爆发,今年大家真的都开始谈论移动支付了呢?就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结合后,商家看到了移动支付信息背后的价值。海外已经有商家做自己的APP了(星巴克已经把移动支付做成功了,许多超市也在做),国内目前更多是扫一扫二维码。无论哪种方式,消费者在完成移动支付后,商家还会推送更多信息,和消费者互动,产生一个良性的生态圈。而以前NFC模式在完成支付后,消费者和商家又不会有任何互动,对于商家没有太大意义。
从上面几个问题看,未来中国移动支付的路径可能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推行的扫一扫模式,或者类似这种。从引导消费者的角度看,历史上中国消费者习惯和模式从来不是自上而下形成的,不是政府制动一个什么标准,或者推行一个什么优惠政策,就能推动的。而是自下而上,自己消费需求,方法,体验的改变形成。所以未来这一块的争夺可能是腾讯和阿里。腾讯有着巨大的入口价值微信,目前扫一扫和银行卡绑定已经很方便了。而阿里有余额宝,许多人把钱放在余额宝。如果在余额宝移动端增加一个商家支付功能也很方便。
从全球的移动支付看,我把日本,美国以及新兴市场的巴西做了国际比较。
日本是全球移动支付,而且是NFC模式做得最领先的国家:
日本早在2004年就已经大面积普及NFC近场支付的模式。在日本,移动支付可以用来做地铁,在便利店完成支付,自动售货机购物,以及去餐馆吃饭。我看到过一个惊人的数据,在东京的麦当劳,手机支付的比例高达40-50%。这背后的推动力是,日本麦当劳和运营商NTT DOCOMO的合作。用户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优惠券,然后到麦当劳完成支付。而麦当劳也通过这种数据更了解用户了,形成很好的生态圈。这也是我之前说的,解决支付不是关键,关键是形成一个良好的“闭环”。而日本大量便利店的支付也是通过手机支付完成。日本本来在这方面就有先天的优势。因为他们有类似于香港的“八达通”卡,可以用这种卡同时支付交通和便利店的钱。然后NFC手机支付把这两种支付都做到NFC模式上,本来就是顺利成章的事情。
日本和中国在推进NFC移动支付模式上有一个最基本的不同是日本银行对于移动支付这种新业务没什么兴趣,当时都忙着合并后的重组。而NTT DOCOMO作为运营商,姿态很低,在移动支付合作中仅仅扮演通道的角色,只负责手机钱包小额支付的品牌推广,不参与具体卡中的任何客户界面工作。而且在盈利分成上,NTT DOCOMO的盈利来自有发卡方支付的服务费,其他小额支付产生的收益全部给各大发卡方。说到底,日本电信运营的竞争很激烈,完全市场化的。这个从软银收购美国的Sprint准备打价格战就能看出。运营商NTT DOCOMO大力推广移动支付的目的仅仅是保留客户粘性,不让客户流失。而这在中国这种还不市场化的电信市场是不可能发生的,中国移动绝对不可能把姿态放那么低。在中国,无论是移动还是银联,都希望大小通吃,不会像NTT DOCOMO那样把利润分给别人吃。但是银联无法掌握手机终端的控制,移动又掌握不了商家POS机的控制,这让日本模式的成功在中国是不可能推进的。
另一个不同是日本成熟的便利店。我去年在日本的时候,发现便利店随处可见。而如果看7-11的年报也会发现,其实日本便利店基本上吃掉了中等规模超市和零售店的市场。而大部分移动支付在便利店发生。中国整个连锁行业的液态也没有成熟到这种地步。
美国移动支付模式将以商家APP为主:
美国金融IC卡很早就非常普及了,目前在美国几乎所有信用卡都是带芯片的,然而美国NFC移动支付过去几年也根本没有发展起来。美国的问题是,NFC移动支付这个大平台由谁来控制:运营商,信用卡商,还是谷歌,苹果这种硬件生产商。因为日本基本上是运营商控制终端,而在美国运营商是比终端商弱势的。比如苹果如果和AT&T合作,不和Verizon合作,那你Verizon拿不到iPhone可能就要不行了。而苹果的IOS系统和其他手机的安卓系统平台又不同。我曾经在早些时候写过关于美国移动互联网平台公司的思考,谷歌,苹果,亚马逊,微软等几大平台要做的就是让你转换去其他平台的成本极高。所以苹果绝对不会让他的移动支付在谷歌的平台也做得顺利。举个例子,谷歌曾经在2011年高调推出Google Wallet业务,也是采取NFC模式,将NFC芯片植入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通过和运营商Sprint的合作推送给Nexus S的4G手机用户。然而最后这个Google Wallet被爆出安全漏洞,也让这个推广很失败。而且,其他运营商Verizon, AT&T,T-Mobile都不希望将移动支付主导权放给谷歌。美国的还有一个问题是,许多人开车上下班,而日本,甚至中国最早用移动支付的部分都来自于地铁卡的替代。
所以美国移动支付直接跳到更先进的APP模式,最成功的代表就是星巴克。星巴克设计了自己的APP。客户可以通过APP寻找到附近的连锁店,也就是强大的本地化入口模式。然后直接完成支付,到星巴克商店用手机扫一扫就完成了。不同等待排队就能拿到咖啡。而星巴克又获取了消费者的数据。推送符合消费者习惯的优惠券给客户。这也导致星巴克是美国所有零售商中客户忠诚项目(Loyalty Program)做得最好的。我看到两个惊人的数据:1)2013年美国和加拿大移动支付的规模是5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的支付是在星巴克咖啡店完成的;2)星巴克本身2013年北美销售的10%来自于移动端支付。我也曾经说过,这种移动支付模式的变革是星巴克股价在2013年表现强劲的重要原因。随着这种模式的成本,美国的大型超市,网购商店都开始推出自己的APP,大力推广星巴克成功的移动支付模式。这也将成为2014年美国移动支付的主流:由商家主导的APP移动支付模式。
美国移动支付还有一个新的技术来自于Paypal在2013年9月9日推出的Paypal Beacon移动支付插件。这个插件如同一个小的优盘。客户不需要安装任何硬件,只需要下载Paypal的APP。商家也只需要把这个小优盘安装到店里。然后拥有Paypal App的用户走到安装了Paypal Beacon商店门口时,手机就会自己震动。商家会显示客户的信息。客户购买时,只要和店员确认商品和价格,就能自动完成支付。整个过程都不需要掏出手机。目前还不知道这款设备能否推广成功。
同为新兴市场的巴西给我们的启发:
巴西全国拥有7亿张各种卡,2012年全国发生的交易数量达到200亿次,是金砖四国中最高的,全球也仅仅排名美国之后,是第二大。在巴西,大约21%的私人消费通过信用卡,11%通过借记卡。巴西是唯一一个央行监管支付系统的国家,2013年5月17日出台的MP615法案就是用来推广新的支付模式,特别是移动银行(Mobile Banking)。这和NFC这种近端的移动支付还不同,是通过短信确认完成支付。2012年,巴西高达200亿次的各类卡交易中,有700万次来自于移动银行。这种技术根本不需要移动互联网的信号,只要有移动信号,通过短信就能完成。更不需要先进的智能手机。这种方式是利好银行的。而且和中国不同的是,由于政府对于这种模式的支持,巴西的银行和运营商已经捆绑在一起,联手推进这种移动支付模式,他们中的许多创建了合资公司(一方是运营商,一方是银行)来推进。所以在这种模式下,移动银行模式基本上可以上下通吃。而中国银行和运营商打架,大家的标准模式也不同,这点和巴西有着极大的不同。
而巴西本身的网购支付结构看,90%的支付是用传统的信用卡结算的,10%是通过银行的票据。目前巴西网购支付系统还是很落后的。大部分客户每次网购付钱时,要重新把支付信息填写一遍。现在的改进是商家在解决了网上付费安全的问题后,用户可以把信息存在网上,然后用“一点击"支付的功能,加快网上结算速度。巴西最大的网上商城是Mercado Livre,类似于国内的淘宝。他们也推出了自己的类似支付宝的交易系统Mercado Pago。然而目前这个商城用此交易平台的比例只有25%。
所以同为新兴市场的巴西,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上其实落后于中国。由于巴西的犯罪率大大高于中国,不太安全。所以基于手机端的NFC技术并不流行。消费者对于网购支付平台的使用率也低于中国消费者,说明他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认同度偏低,对于网络安全的担心更高。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于网上支付系统的推进,巴西银行业和运营商在这方面的合作就很好,而他们推进的移动银行(mobile banking)支付系统其实是一种比较落后,但相对更安全的支付系统。也说明支付安全是巴西消费者考虑最重要的因素。
上一篇:诺基亚网络设备业务被看衰
下一篇:韩国芯片首超日本位居全球第二
相关文章
- 用这个可爱的 DIY 创意提升国庆后的工作效率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汇顶助力,一加13新十年首款旗舰全方位实现“样样超Pro”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BOE独供努比亚和红魔旗舰新品 全新一代屏下显示技术引领行业迈入真全面屏时代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 OPPO与香港理工大学续约合作 升级创新研究中心,拓展AI影像新边界
- 汇顶科技助力小米15全系标配超声波指纹
- 汇顶科技助力iQOO 13打造电竞性能旗舰新体验
- 古尔曼:Vision Pro 将升级芯片,苹果还考虑推出与 iPhone 连接的眼镜
热门新闻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 BOE独供努比亚和红魔旗舰新品 全新一代屏下显示技术引领行业迈入真全面屏时代
- OPPO与香港理工大学续约合作 升级创新研究中心,拓展AI影像新边界
- 古尔曼:Vision Pro 将升级芯片,苹果还考虑推出与 iPhone 连接的眼镜
- 汇顶助力,一加13新十年首款旗舰全方位实现“样样超Pro”
- 汇顶科技助力iQOO 13打造电竞性能旗舰新体验
- BOE(京东方)全新一代发光器件赋能iQOO 13 全面引领柔性显示行业性能新高度
最新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