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电子
返回首页

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售价1500万元开机费达2万

2018-01-06 来源:合肥晚报

1月3日上午,42岁的王先生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了手术。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手术医生团队里,一位灵活的“独臂侠”大显身手。它叫“天玑”,是最新的第三代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它的出现,标志着我省骨科手术迈入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时代。

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首秀

作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批准的21家牵头医院之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创建国家级“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

现场:精准定位,直中“靶心”

1月3日上午,“天玑”在安医大一附院进行了“首秀”。42岁的王先生双下肢麻木一年多了,近一个月来,左手也开始麻木,并且越来越严重。来到安医大一附院脊柱外科检查,诊断为颈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颈脊髓与上胸段脊髓存在严重压迫,需行颈椎和上胸段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经过评估讨论,医生决定派“天玑”“出马”。

手术时,首先对患者进行三维影像扫描,图像被同步传输至“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医生在计算机导航系统屏幕上设计好钉道,“天玑”的机械臂将手术工具精确定位到手术位置,套筒指向目的钉道的进钉点。接着,“天玑”沿着套筒钻入导针,插入患者身体内部,确认位置无误后,再把螺钉套进导针固定、拔出导针。之后,医生对患者再次扫描,确认螺钉位置与规划的一致。

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好处多多,安医大一附院骨科主任申才良教授告诉记者,患者的软组织损伤小、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患者恢复快。减少了人工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脊髓、血管损伤风险。不需要反复透视来确定进钉位置,医生与患者受到的辐射伤害大大降低,也降低了患者感染的风险。尤其对于上颈椎疾病、脊柱畸形、脊柱翻修、骨盆及髋臼等常规手术难以置钉的患者,以及一些因骨质疏松而不便进行多次进钉尝试的患者极为有利。“天玑手术机器人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来说,非常好。”

“天玑”可以三维空间精确定位

“骨科手术与其他外科手术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骨科手术的操作像是在一个四壁都很坚硬的暗箱内进行,视野和角度都存在一定困难。”安医大一附院骨科主任申才良教授告诉记者,“骨科手术有三大难题:视野差、难精准、不稳定。”

有了最新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可以进行深层三维空间的精确定位,可以将虚拟的手术计划转变为现实的空间位置,手术路径更加精确无误。

申才良介绍,螺钉适合的长度、宽度、进入骨骼的角度,“天玑”都能准确计算,精度可以达到0.8毫米。对于脊柱及四肢创伤(尤其在上颈椎疾病、脊柱畸形矫正、脊柱术后翻修、骶髂关节、股骨颈、髋臼等部位的手术方面都有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天玑”开机费约2万元

据悉,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由机械臂主机、光学跟踪系统、主控台车构成。从仿生学的角度形容,光学跟踪系统就像是机器人的“眼”,不仅透视洞察着骨骼的每一个深处,还实时监控每一个手术环节;机械臂就是机器人的“手”,6轴的设计兼顾了运动灵活性和操作稳定性,且能达到亚毫米的精度;而主控电脑系统就等于机器人的大脑,智能传达着医生的想法给以上两个设备,帮助医生进行“路径规划”。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批准的21家牵头医院之一,目前已经创建国家级“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开展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研究,建立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标准体系、质控体系,承担省内外联合应用医院医护人员使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培训工作,制定临床指导方案和标准化操作流程。

此前,安徽省第一台手术机器人“达芬奇”已经成功地为众多患者实施手术,祛除病痛,记者了解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国外进口手术机器人,而“天玑”则是纯正的中国制造,据悉,天玑的设计者还是一位安徽老乡,目前在北京创业。

“天玑”目前售价1500万元,在安医一附院手术开机费约两万元,今后或可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为病患减轻负担。


进入医疗电子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视频
  • 暖春五应用, "芯"系健康, TI 方案详解

  • 医疗监护和可穿戴设备

  • 智慧医疗 - 医疗监护、可穿戴式设备及手提超声探头

精选电路图
  • 红外线探测报警器

  • 短波AM发射器电路设计图

  • RS-485基础知识:处理空闲总线条件的两种常见方法

  • 如何调制IC555振荡器

  • 基于ICL296的大电流开关稳压器电源电路

  • 基于TDA2003的简单低功耗汽车立体声放大器电路

    相关电子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