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电子
返回首页

都说防比治重要,那么智能硬件能否帮人预测健康风险呢?

2018-11-06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众所周知的是,如果癌症发现的早并采取治疗就不会引起病情扩散,预防很多时候比治疗更重要。但或许正如商业著作《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那句经典语录说的那样:

“我们的认知系统对于不出现在我们眼前或不引起我们情感注意的事物可能没有反应。”

即使知道预防的重要性,但做法却又是另一番境况。那么在这一方面,被称作时代“万应锭”的人工智能能否起到一定的作用呢?跳过很多关于未知技术突破的假想,就目前已经可以实现的技术来看其实就有很多的用武之地,这对于相关从业者而言也意味着新的机会。

记录全场景身体反应:穿戴智能硬件成疾病预防“警示钟”?

权威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12万,因癌症死亡超过200万,癌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因突变,然而很多调查表明,遗传导致的癌症其实所占的比例很少吗,更多的是后天环境原因导致,除了癌症以外,人类所面对的大大小小的疾病也有很多,大多数也都是后天环境造成的,而这也说明了在生活中有效预防的重要性。

生活方式因素是导致许多病症的重要原因,而这其实并不是无法预测。每个人的身体都是按照24小时或生物钟的时间表进行的,这些时钟存在于我们的所有器官、组织甚至每个细胞中。而当我们原先习以为常的时钟出现变故并且保持下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身体出现问题了。

我们的精神、睡眠以及觉醒周期、皮肤等出现变化,时钟出现错误,这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某种隐患。但这些变化有的是细微的,很难引起人们注意;有的是非常明显,人们通常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选择去医院接受检查,但那个时候很有可能已经为时已晚。而智能硬件的出现,其实有望弥补人们的这部分感官上的“无视”。

“晒步数”成为当前年轻人的习惯,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它可能已经跟踪记录了大量的用户行为,而这其实也为我们做健康预防提供了依据。

如果有一个可以记录自己大量身体反应可穿戴设备,人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自己身体状况数据画像,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来判断身体是否有细微的变化。如果智能硬件提醒自己可能存在某种疾病的征兆,想必应该没有一个人会无视这一提醒。

事实也的确如此,研究表明,我们的日常饮食、睡眠和活动模式会影响健康,并决定我们患各种疾病的长期风险。例如睡眠模式日益混乱、体力活动减少、体重变化以及心率等生命体征的不规则性,可能存在患心力衰竭的隐患。

除此之外,通过智能硬件对自己行为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一些有先天性的疾病基因的人,也可以一些规律和限制进食时间抵御坏基因的坏影响。

在这一方面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国外之前就出现过一些记录型的APP,对每个人的运动、睡眠、饮食进行全方位检测,提醒人们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来改善健康和预防或管理慢性病。从而收获很多健康的好处。但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这款产品似乎并没有推广开来。

而在今年9月13日,苹果的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首款通过FDA批准的Apple Watch Series 4,还搭载了监测摔倒并即时报警的功能,可以识别用户摔倒并呼救,还具有心率异常提醒,督促用户及时就医,加强预防中风等疾病的发生。除此之外,ECG心电图显示也打破了长期以来的门槛,用户自己就可以测量心电图,并且得以记录,从而可以形成一个随身携带的健康大数据报告。

当然了,这款产品其实还存在许多不足,距离我们的“理想国”还有一定差距,但也让我们看到智能硬件充当人体健康“警示钟”的前景。而且随着苹果的率先“试水”,这势必会引发许多人的跟风模仿,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壮大。

当然了,智能硬件并不能取代传统医疗设施,而且机器并不总是正确的。但这些智能硬件也不需要做到完美,它们只需要比人类自己去注意表现的更好其实就是很大的收获和进步。

基于用户情绪下的产业契机:智能硬件或迎新一轮的发展红利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人们的不同情绪往往会产生与此相关的行为活动,这也是情绪营销兴起的缘由所在,而今年舆论情绪关注点似乎格外倾向于医疗健康领域。

上半年的一部《我不是药神》,这部具备极高艺术价值的影片同样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直击老百姓看病吃药的民生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热议。

随后吉林长春长生生物疫苗案件的曝出,让国人对医药行业信息透明问题的关注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前阵子,留给我们无数美好回忆的主持人李咏,正值中年却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离去,也让包括笔者在内很多喜欢他的人无法平静。而这一系列事件的爆发也让每个人对疾病预防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对于智能硬件厂商来说其实完全可以在这个时候做些什么。

或许一些人会有这样的怀疑:借助这些不算好的情绪或者有些沉重的热点是否会给外界一种不好的印象?

在笔者看来,营销等商业活动确实不能什么都跟,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消息,但就当下的硬件厂商来说,其实大可不必有这样的顾虑。

网上有很多段子用来揶揄理工男的,比如女友感冒了,多喝点热水,发烧了,多喝点热水,心情不好了,多喝点热水,热水成了万应锭,看似关心,其实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对于一些列关于健康的话题出现同样如此,舆论都在对不幸感到心痛,对疾病感到恐惧,实际上这跟理工男的热水段子一样,意义不大。只是自己的情绪得到了宣泄,对预防疾病没有什么帮助。而智能硬件厂商不同,它所能提供的是治愈系的解决方案。

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智能硬件其实可以在预测疾病、引领健康生活方式上起到很大的作用,智能硬件厂商这时候站出来,不仅有助于卖货,更有助于引领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利人又利己。可能有人因此改变了自己,养成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这样不仅不会对品牌照成损失,反而有助于提升品牌美誉度。

那么对于这些智能硬件厂商而言该如何抓住这一契机呢?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一方面,针对C端要强化智能硬件的健康功能属性。

商业的本质在于创造价值,但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有市场价值。有这样一种说法,智能硬件这门生意大致可以分为普适价值和极客价值,所谓普适价值,适用于所有人,明确解决用户痛点的一种价值表现;所谓极客价值,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即可用户的产品。后者与前者相比明显蛋糕要小得多,前者更像是价值实现,而后者更像强调某种心理上的满足。

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很多智能穿戴硬件的卖点有些过于杂,而且集中于助眠、社交、闹钟、计步等体验的角度。例如小米,小米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布局可以称得上是“大而全”,从“头”到“脚”基本都有涉及专利,虽然也有不少类似于睡眠质量检测等洞察身体情况的功能,但如今看来绝大多数功能并不具备普适价值,没有击到用户的痛点,依旧停留在极客们的“爽点”上。

另一方面,加强与B端体检机构的合作。

毫无疑问,智能硬件有自己独有的价值,但就目前来看它永远无法替代专业的体检,而以健康智能硬件为主的厂商与各大体检机构的关系也并不是竞争关系,更多的像是种互补的关系,因为智能硬件的存在,这让更多人能认识自己的健康状况,在出现不适时愿意相信智能硬件选择的指令去接受体检,这让原来很多对体检无视的人愿意去体检,降低了健康风险。

对于智能硬件厂商来说,人们对医疗机构往往信任程度会更高一些,借助专业的医疗机构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健康智能硬件的功能,增加信任度,便与产品的推广。

对于体检机构来说,通过智能硬件,便于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跟踪调查、互动咨询、及时就医等一整套流程的打通,描绘用户健康大数据的完整画像,最终实现了病前预防、病后管理、长期观察的综合性健康管理服务。

预防大于治疗,许多重大疾病的年轻化足以引起我们所有人对疾病预防的重视,而智能硬件在洞察人们身体变化、规避隐患方面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智能硬件厂商来说,迎合当前公众情绪,找准合适的姿态,推出适时的治愈性产品才是眼前的当务之急。


进入医疗电子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视频
  • 暖春五应用, "芯"系健康, TI 方案详解

  • 医疗监护和可穿戴设备

  • 智慧医疗 - 医疗监护、可穿戴式设备及手提超声探头

精选电路图
  • 如何利用ESP8266制作一个简单的四轴飞行器

  • 非常简单的150W功放电路图

  • 一个简单的警笛电路图

  • 优化电路板布局的简单方法

  • 一个简单的立体声平衡指示器电路

  • 电谐波图形均衡器示意图

    相关电子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