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造车背后的秘密
2021-04-06 来源:eefocus
恒大汽车,给投资人讲了一个完美的故事。
在恒大集团2020年年度业绩会上,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谈及话题不断的“恒驰汽车”时表示:今年年底将进行试生产,明年会大量交付。
这意味着,想坐上恒大造的车,我们还需要等大半年时间。
而距离恒大第一次宣布造车,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
这段时间里,阿里、华为、小米等新玩家相继入局抢占赛道,吉利、长安、上汽等老玩家也开始着手发力。
但“一车未造”的恒大汽车似乎并没有被这些来势汹汹的对手“吓退”,反而一跃成为港股第二大汽车公司。
恒大造车,造车领域的异类
随便打开一个股票资讯App,恒大汽车都被划归到“医疗及医学美容服务”板块。
这也不难理解,恒大汽车的前身便是主营健康产品的恒大健康,并且实现了借壳上市。
直到现在,恒大汽车98.79%营收来自医疗美容及健康管理收入,只有1.21%营收来自新能源汽车。
从营收比例来看,恒大汽车怎么都不像一个造汽车的企业。
但另一方面,恒大在造车布局上一点不输给传统车企。
在宣布造车前夕,恒大健康先是以9.3亿美元收购国能汽车新能源(NEVS)51%股权,从而获得造车资质,随后入手电池企业卡耐新能源,持股58%。
接着又花1.5亿欧元入股著名跑车品牌柯尼塞格,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获得柯尼塞格部分知识和工业产权。
在产业链方面,恒大还入股了泰特机电、广汇集团等企业,成立了恒大智慧充电科技有限公司。
更令人惊叹的是,恒大一口气签约了15位造型设计大师,这才有恒驰发布会上6款“外形奇特”的新车。
如果把造车势力分成三类——传统车企、新势力、互联网企业,恒大汽车似乎与哪个都不沾边。
作为一名“门外汉”,恒大汽车既没有选择直接购买汽车生产线,也没有选择与传统车企成立合资公司,而是在收购国能的造车资质后,直接上马恒大汽车生产基地。
对于外界而言,恒大汽车就仿佛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和之前投资养老、布局足球一样,刚入局就是高标准。
产业布局,从软件开始
但与其他行业不同,造车就是一场高风险的价值投资,甚至会让人觉得这些更像是一种“金融产品”。
从投资角度看,现在的恒大汽车就跟特斯拉一样,只要股票一直保持高位,就有投资的价值。或许这就成了恒大汽车市值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
在恒大业绩会上,投资人提到最多的便是希望恒大集团负债率下来,利润上去。作为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项目,汽车产业自然会受到投资人的青睐。
在恒大集团的战略里,“新恒大”已经由单纯的地产业务向“多元产业+数字科技”的转型,这促进了降负债以及多元化布局方面的改变。
而这个战略,也在造车这条线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到上周,“沉寂多时”的恒大汽车联合腾讯、百度两大互联网巨头,推出了自研的恒驰智能网联系统。
众所周知,在智能电动汽车的时代,车载网联系统在汽车中的地位,相当于一台手机的操作系统。没有好的系统,光有硬件只是徒劳。
也正是在这场发布会之后,我们才真正了解到恒大汽车的第一步——先打造出一套完善的汽车软件和服务生态。
从这一点来看,这与当下最热的“小米造车”战略十分相似:先从软件入局,再将软件与硬件结合,最终实现量产。
也正如恒大刚入局时的大手笔,此后恒大汽车持续完成在产业链上的布局,一系列的操作足以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根据恒大汽车最新的财务信息,恒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累计总投入已经高达474亿元,其中,在整车研发设计、动力电池、自动驾驶及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投入达到了249亿元。
此外,恒大汽车还成立了全球研究总院、智能科学院等研发机构,建立了3500人以上规模的全球科研团队,在人才和技术支持推动下,成功推出一整套完整的智能网联系统。
恒大在产业链上的投入是其他车企一时无法想象的,这可以给恒大汽车“后期超车”的实力。
抓住风口,不代表一定成功
靠着“钞能力”和“超前的理念”,恒大汽车就足以赢得资本的青睐。
但资本市场的认可,并不代表产品的成败。
无论是此前抓住风口的乐视,还是某些“圈钱骗补贴”的造车新势力们,真正要长久发展,还是需要产品的支持。
而这一点,即便是强大如恒大集团,也不能保证跨过每一个门槛。
此前,为了回笼资金,恒大148亿元卖掉广汇集团的股份。当初在收购广汇集团时,恒大曾表示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外界普遍认为,那次收购可以帮助恒大在汽车销售环节填补空缺,并能调动国内最大汽车经销渠道。
但从近两年的公开表态来看,恒大更看重的是广汇集团旗下广汇汽车的资质。
在失去广汇集团后,恒大汽车在销售模式上失去一个有力的助手,这也为之后恒大汽车量产之后的销售打上了一个问号。
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已经在销售模式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方式。
恒大汽车想要完成此前年销量500万辆的目标,还需要努力。
结语
隔行如隔山,造车不是把零部件拼拼凑凑就能完成。
恒大汽车仿佛是给投资人讲了一个完美的故事,而目前恒大汽车也的确按着故事的蓝图一步一步向前走。
至于行业内的批评,多半在于恒大汽车的节奏实在过于太慢,其他车企也有充足的时间去应对。
至于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好是坏,还是需要等年底实车发布,我们才有机会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