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秘书长:中外混动技术差距体现在四个方面
2021-09-10
在刚刚结束的成都车展上,多家自主品牌车企纷纷推出了混合动力车型,试图用新产品和新技术抢占市场,并开辟新的销售增长点。近一段时间,主流自主品牌长安、吉利、长城、比亚迪、奇瑞等企业先后发布了自己的混合动力系统。比如,吉利汽车发布了第二代混动系统GHS2.0、长安汽车发布了蓝鲸iDD混合动力系统、比亚迪发布了的DM-i混动系统、长城汽车发布了柠檬混动DHT、奇瑞汽车发布了鲲鹏DHT超级混动系统。
目前,比亚迪DM-i混动车型持续热销,月销量超过2万辆,且供不应求,而长城汽车也将在2022年将全部主力车型均搭载混动系统。显然,中国自主品牌已经把混动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式和占领市场的主要方式。
为何近期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突然大力推进混动技术?中外混动技术是否存在差距?未来燃油车是否会被混动车型大规模取代?
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秘书长魏安力
针对这样的疑问,长镜头采访了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秘书长魏安力。魏老一向以敢说敢言著称,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混合动力对于中国内燃机工业来说不是新鲜事
对于混动技术,魏安力首先普及了两个背景:
其一, 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就对混合动力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混合动力对中国内燃机工业来说并不是新鲜事。
其二,对中国汽车工业和炼油工业来说,已经早早就认识到,混动技术是未来的方向之一,对混合动力的认知,包括技术体系,包括未来承担的产业地位,几乎跟世界是同时期认识的。
因此,中国内燃机工业很早就对混合动力有了认知,混合动力是最容易实现节能减排的,没有人对它有任何的质疑。同时,上个世纪90年代就认识到,混动将来的社会地位,产业利润和产品的地位。
中外对于混合动力的差距在于四个方向
对于现阶段中国自主品牌混动技术处于什么水平?魏安力认为,国产车型的混合动力技术方向都是一致的,在混动技术的认识上,中外是没有差距的。那么现在中外混动技术发展的差距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差距,在于国外做了30年的工作没有停下来,而国内因在纯电动方面过于发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混动技术的发展,以至于近20年的工作停滞不前,因而导致了积累的差距。人才储备的厚重感没有,产品储备的厚重感没有,内燃机和电机偶合的厚重感没有,应用到车上去以后的厚重感没有。用篮球术语的话,叫板凳深度不够。
第二个差距,在于应用的场景太熟。没有产品储备,也没有应用场景的储备,市场反馈差距太大。
第三个差距,制备过程经验的差距。混合动力要求更精密混合动力耦合器,相互之间的耦合要更精确、响应更快,这些基础的东西确实存在差距。
第四个差距,是控制。发动机与电动机的启停、切换没有顿挫感和震动感。这种自动控制、自动响应与国外有差距,这个差距又是因为经验积累不够造成的,是缺少厚重的数据造成的。因此,国内跟国外真正差距是在以上这四个方面。
自主品牌混动技术是一样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长安、长城、奇瑞、吉利、比亚迪,这几家国内的企业来说,他们的技术有差异吗?魏安力认为,技术方向都是一样的,差异可能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混合动力总成的耦合,作为消费者来说,有没有顿挫感,这是有差别的;二是产品做的精细程度是有差别的;三是车辆的质量好坏是有差别的;四是车辆的可靠性是有差别的。
因此,今天中国自主品牌混动技术的发展与全世界的混动相比,差别不在技术,而在于经验,在于制造水平。
混动会很快取代以单一燃油系统动力的车辆
混动和燃油车实际是共存的混合动力,会不会很快的取代以单一燃油系统动力的车辆?在魏安力看来,这个趋势会很快。
混动车辆既省钱又省油,效率还高,还能够循环,利用循环经济把能量收回,自动把能量收储,刹车和怠速状态还可以充电,一定会很快取代以单一燃油系统动力的车辆。但是,取代并不等于完全的剔除,燃油车一定有它特有的用途,而混合动力是尽量减少能源消耗,但并不是说不消耗石油。
综上,从技术指标方面来看,混动技术将成为中国自主品牌体现竞争力的又一重要增长点,也将成为汽车市场的热点。此前,已故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透露,2.0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很快就要正式发行。此次路线图的最大变化在于,政策对“混合动力”松口,提出混合动力是内燃机汽车最有效的节能技术,将积极推动传统汽车实现“混动化”。未来,随着混合动力的多元化,必将为碳中和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