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来看,都是谁在开发智能视频呢?objectvideo,创始人是AlanLipton,这个CMU的博士生,拜师于著名的视觉专家Takeo Kanade教授,典型的学术出身。Vidient,脱胎自于NEC美国实验室。Cernium,原来的人来自于Sarnoff研究所。visionIQ,其首席科学家还是来自于CMU的博士生,AlanLipton的师弟。应该说,大部分的美国智能视频公司都脱胎自VSAM项目。
而以色列的产品就稍微好一些,为什么呢?以色列的产品都注重实用性,没有那么多的花拳绣腿。功能上比较简洁,配置上也倾向于工程化。
以ioimage为例,他的创始人原来是在电影动画制作行业,本身就已经具有多年的创业经验。转行安防后,实用性、目的性、功利性非常强,大家可以从其启动的项目上看出,营销极具攻击性。比如,以色列国防部的边防项目、以色列议会大厦、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测试的项目。如果有人给你说他做了中南海、西山的项目,那么这家公司的产品和工程力量就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在这里ioimage你美国同行市场运作的要好得多。从其这么在产品可用性上下功夫,就可以看出这家公司市场运作的老道。另外,在2002年就押宝在前端设备,这在当时所有公司大力鼓吹在PC上跑算法,每年PC的处理能力增长一倍、芯片价格下降一倍的预测背道而驰。但是,ioimage赌中了。
反过来看Mate,mate从90年代末就一直在做智能视频,一直泡在PC机上,应该是智能视频产品化最早的公司,但是一直没有太强的市场运作能力,结果核心人员全跑了,由于VC的短视,管理层也换了几波。VC对于智能视频行业的影响很大,如果你去看美国的大部分智能视频公司,大部分是VC投资运作的,VC的短视严重的影响智能视频技术进入产业阶段。
Verint开始时是有自己的智能视频技术的,但是作为上市公司,必须快速进入市场,耗不起。另外,编码器的市场策略是大众化,不是跟踪什么大项目做一体化集成。所以很快就识趣的转到ObjectVideo的门下。
和Verint正好相反,NICE是最早OEM别人的算法,但是NICE的营销模式和Verint不同,他是做一体化项目起家的,和Magal一样。NICE可以为了一个大项目派几个研发人员驻场开发、调试。所以NICE对于小项目不感兴趣,当然,他的DVR只有在大项目时价格、性能才会有优势。所以NICE决定自己开发东西,虽然技术不怎么样,但是业主往往买的是大公司的售后服务。所以性能即便差很多,但是如果客户的需求首先是DVR,然后是智能视频分析,还是有用户需求。
所以,从智能视频的发展来看,从2000年开始到2006年,大家赌的是3个方面,造势、操作界面的易用性和产品集成的兼容性。
只有真正有几个大的高端用户(皇冠上的明珠),其他用户才能相信你,帮你度过产品化的难关,这个阶段可能根本赚不到钱,但是买的是市场入场券;而只有操作界面容易使用,才能够诱使一些中高端用户(皇冠)使用你的技术,这些用户一般都习惯于大把花钱购买操作上简洁的最新高科技,这部分用户是真正的小白鼠。通过这些用户的操练,产品才能真正能够让工程商去安装。一旦能够让代理商、工程商去安装配置了,那么这就意味着需要和其他人的后台管理系统做系统集成。API接口和开放性也就出来了。
从2006年开始,大部分公司面临着另一个艰难的选择,是更进一步的前端设备还是为传统CCTV厂商保留一块天地?
在智能视频这个细分市场上,几个搞研发的制作几个视频片段、写个程序号称有产品的,有上百家;能够骗几个用户使用的有50多家,但是能够做到100万美元营业额维持企业运转的不超过20家,能够做到500美元以上不超过10家,即便就是这样,任何一个公司稍有不慎,就会被市场无情的放弃。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公司进入这个市场?ioimage和OV这两大公司在技术上有什么难言之隐?智能视频的下一步发展、赌局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