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道赛车】延伸-自动驾驶
前言
大家都知道视觉识别就是对摄像头采集的画面进行AI智能处理,但外界光源和紫外线对摄像头是有影响的,在一些时候会采集不够准确。微波雷达的增加便可以你补视觉采集的这一缺陷。目前很多车企都会采用两种传感器共存,软件进行实时分析,提高智能的辅助驾驶的可靠性。
目前中国国产车10万起就能买到L2级辅助驾驶车辆,如哈佛大狗、坦克、长安、宝骏、吉利等等。
- 特斯拉智能驾驶
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的英文名是Autopilot,简称AP,目前分为三个等级,基础版自动辅助驾驶(BAP)、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EAP)和完全自动驾驶(FSD)。
全系车型标配的是基础版自动辅助驾驶,属L2级别,可实现的功能有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等。
增强版辅助驾驶,包含自动辅助导航驾驶、自动辅助变道、自动泊车、智能召唤等功能。
完全自动驾驶功能(FSD),包含有基础版辅助驾驶和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的全部功能,未来可能会推出识别交通信号灯和对停车标志做出反应等功能。
- 华为智能驾驶
华为自动驾驶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其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Autonomous Driving Solution(ADS)之上。这个系统是为中国道路和交通环境设计,以用户驾乘体验为目标的全栈自动驾驶系统。它采用了以终为始的设计思路,以L4级自动驾驶架构为基础,构筑面向L4~L2+级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全天候全场景赋予私家车每日通勤连续体验。
华为自动驾驶的理论体系中,算法和感知系统是两大核心。华为在算法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中的算法部分能够实现高精度地图的生成和更新,以及车辆的自主导航和决策。同时,华为还通过其感知系统,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等传感器,实现对周围环境的精准感知和识别。
华为自动驾驶的理论还强调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例如,其自动驾驶地图数据系统由Roadcode HD和Roadcode RT两部分组成,其中Roadcode RT是智能汽车的自学习地图,需要不断地自学习数据进行循环迭代,以优化自动驾驶的性能和体验。
- 比亚迪智能驾驶
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研发理论主要基于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持续的创新精神。比亚迪长期坚持垂直整合战略,核心技术全栈自研,关键零件全部自己制造,这使得其在电动化的进程中打破了芯片等行业的供给瓶颈,同时也能够实现打破各个零部件系统之间隔阂,做到所有感知汇总到一个“大脑”进行思考决策,由同一个“大脑”迅速调节车辆“身体”各部件状态,大幅提升驾乘安全性和舒适性。
比亚迪的智能驾驶系统采用了控制算法的“分布式布局”,打造了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当车上的传感器感受到危险因素时,在分布式域控的提前介入下,能在中央计算平台融合计算、感知之前,更早采取紧急措施来保护乘员安全。这种设计显著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 恩智浦智能驾驶
恩智浦(NXP)在智能驾驶领域拥有显著的技术实力和深厚的行业经验。其智能驾驶技术主要依赖于先进的传感器、算法和计算平台,以实现高精度的环境感知、决策和执行。
在传感器方面,恩智浦的成像雷达技术具有高分辨率的目标和特征检测能力,能够精确成像汽车周围环境,使得汽车制造商能够提供更优质的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功能。此外,其最新的4D成像雷达解决方案具有远超于传统雷达的技术优势,能够在各种复杂场景下识别和分类其他车辆、道路使用者或物体,为汽车用户带来更高的道路安全性和驾驶舒适性。
在算法方面,恩智浦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积累,其算法能够实现高精度地图的生成和更新,以及车辆的自主导航和决策。同时,其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也使得自动驾驶系统能够不断优化和完善,以适应各种复杂场景和挑战。
在计算平台方面,恩智浦采用先进的分布式域控设计,使得各个零部件系统之间的信息能够实时共享和协调,从而实现更加高效和安全的智能驾驶。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驾乘安全性和舒适性,还使得车辆在各种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保护乘员安全。
- 英伟达智能驾驶
英伟达(NVIDIA)在自动驾驶领域具有显著的技术实力和深厚的行业经验。其自动驾驶技术主要依赖于先进的硬件平台和算法,以实现高精度的环境感知、决策和执行。
在硬件方面,英伟达推出的NVIDIA DRIVE®嵌入式超级计算平台,能够处理来自摄像头、普通雷达和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数据,以感知周围环境、在地图上确定汽车的位置,并规划并执行安全的行车路线。该平台外形紧凑、节能高效,支持自动驾驶、座舱功能和驾驶员监控等多种功能。此外,NVIDIA DRIVE Hyperion平台则是用于量产自动驾驶汽车的参考架构,它通过集成基于DRIVE Orin的AI计算与完整传感器套件,能够加速开发、测试和验证自动驾驶汽车。
在算法方面,英伟达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深厚的技术积累。其算法能够实现对周围环境的精准感知和识别,以及车辆的自主导航和决策。同时,英伟达还注重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算法,使自动驾驶系统能够适应各种复杂场景和挑战。
此外,英伟达还积极与汽车制造商、技术提供商和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通过合作,英伟达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从而不断调整和优化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 AMD智能驾驶
AMD在自动驾驶领域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深厚的行业积累。AMD的自动驾驶技术主要基于其高性能的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单元(GPU),以及先进的算法和软件平台。
AMD的处理器具有卓越的计算性能和能效,能够满足自动驾驶系统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其GPU则能够提供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支持高清、实时的环境感知和图像识别,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精准的环境信息。
在算法方面,AMD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技术积累,其算法能够实现高精度地图的生成和更新,以及车辆的自主导航和决策。同时,AMD还注重算法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算法,使自动驾驶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场景和挑战。
此外,AMD还提供了统一的软件平台,如AMD Vitis,用于开发加速应用。这有助于开发人员更加高效地开发自动驾驶应用,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 百度智能驾驶
百度智能驾驶是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布局,其核心在于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算法,实现车辆的自主导航、决策和执行,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高效和舒适的出行体验。
百度智能驾驶在硬件和传感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和研发,采用了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精准感知和识别。同时,百度还自主研发了高性能的计算平台和算法,能够实时处理和分析传感器数据,进行准确的决策和控制。
在算法方面,百度智能驾驶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其算法不仅考虑了道路情况、交通信号等因素,还结合了车辆的动态性能和行驶状态,以实现更加精准和稳定的自动驾驶。此外,百度还通过大量的测试和验证,确保算法的可靠性和鲁棒性。
- 智能驾驶算法
汽车自动驾驶算法是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它们使汽车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相应的操作。这些算法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感知、定位、规划和控制。
1.感知算法:通过使用各种传感器(如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来检测和识别周围的环境,包括道路、车辆、行人、障碍物等。例如,自动驾驶摄像头感知算法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实现目标检测;而激光雷达感知算法则能更精确地检测地面和障碍物。此外,自动驾驶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则将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提高感知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2.定位算法:利用传感器数据、地图和GPS等信息来确定车辆的位置和姿态。定位算法是自动驾驶汽车实现精确导航的关键。
3.规划算法:负责制定行驶路径和决策。它们考虑车辆的目标位置、周围环境和交通规则,以生成一条安全、高效的行驶路径。这包括路径规划算法(如A*算法、Dijkstra算法等)和决策算法,它们共同确保车辆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
4.控制算法:将规划好的路径转换为具体的车辆操作,如加速、刹车、转向等。控制算法的目标是使车辆能够平稳、准确地按照规划的路径行驶。
汽车自动驾驶涉及多个关键算法,这些算法协同工作以实现车辆的自主导航、决策和执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自动驾驶汽车算法:
1.感知算法:
物体检测与分类算法:如YOLO、SSD、Faster R-CNN等,用于识别车辆周围的物体和障碍物,如车辆、行人、道路标志等。
车道检测算法:如Canny算法、Hough变换算法、Sobel算法等,用于识别车辆行驶的车道边界。
SLAM算法:如ORB-SLAM、LSD-SLAM、DVO-SLAM等,用于车辆定位和建图,帮助车辆确定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
2.决策规划算法:
路径规划算法:如A*算法、Dijkstra算法等,用于制定车辆的行驶路线,考虑道路结构、交通规则以及目的地等因素。
决策算法:基于感知信息和地图数据,决策算法确定车辆应采取的行动,如加速、减速、转向或换道。
3.控制算法:
路径跟踪算法:如PID控制器、LQR控制器、MPC控制器等,用于实现车辆沿着制定的路线行驶,确保车辆平稳且准确地遵循规划路径。
车辆动力学控制算法:考虑车辆的物理特性,如加速度、转向角等,以实现平稳和安全的驾驶。
4.多传感器融合算法:
数据级融合算法:直接在原始传感器数据层面进行融合,提高感知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特征级融合算法:在提取的特征层面进行融合,用于提高目标检测和分类的性能。
决策级融合算法:在多个传感器或算法的决策结果层面进行融合,提高最终决策的可靠性。
此外,还有一些与自动驾驶相关的机器学习算法,如聚类算法、模式识别算法和回归算法等。这些算法在物体识别、定位、预测其他车辆和行人的运动轨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自动驾驶汽车算法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发展的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算法和方法将不断被引入和优化,以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