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大家看看这期电视节目: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wangfuchong   2013-9-10 09:55 楼主
哎,昨天看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凤凰大视野》,这一周播放的是: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没看完整,刚刚补看完毕

还用说什么呢,大家看看吧。链接:http://v.ifeng.com/live,然后拉到网页下部,在《历史文化》栏目点击《凤凰大视野》,可以看录像回看。例外这一周每晚8点可以看中文台的直播。

soso看到这个帖子么?你的孩子还很小,但愿到你孩子上学的时候能有很大改观。

回复评论 (3)

回复 楼主wangfuchong 的帖子

看到了,在公司没法看视频,刚网上搜了一个介绍,确实挺有意义的。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共有10集,每集30分钟。分别是《重回人的语文》、《寻找马小平老师》、《呵护童年》、《天梯》、《守望乡村》、《大学 大学》、《在路上》、《课堂风暴》、《在家上学》、《公民》。

《重回人的语文》聚焦于采用不同方式但殊途同归的三拨人:《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寻找马小平老师》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和讲述,用最客观的方式告诉世人,这位因患脑癌去世的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呵护童年》跟随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走进一所体制外的学校,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让孩子和家长如何选择?《天梯》讲述了高考这道曾经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探讨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守望乡村》则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大学 大学》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正渐渐消失。《在路上》直击南方科技大学等几所创新高校的改革之路。《课堂风暴》是在一线的教育者们的奋力一击,掀起了一场场学习的革命。《在家上学》是选择逃离的人们的自救方式。《公民》则关注了我们的公民教育。

总编导刘晓梅表示,虽然十集纪录片各有侧重,但无外乎围绕了几个中心,即人文教育和现代公民等等。“钱理群教授说过,所有的教育问题的答案都在教育之外,我想这就是这部纪录片想要带来的启示。”

年轻编导的意外清醒

八零后编导陈歌负责这部纪录片中的《呵护童年》和《守望乡村》两集。她并不是这个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实际上,《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各集编导均为八零后,平均年龄仅二十六七岁。

陈歌告诉记者,这部纪录片的制作,给她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清醒”。

“在拍摄的途中,我们和总编导刘晓梅聊天,她建议我们这几个八零后编导出镜,带着自己对教育问题的困惑探寻答案。我说我觉得自己挺幸福的。可能是幸运吧,我周围都是有益于我成长的环境。所以,自我感觉良好也不是什么狂妄自大的吹嘘。导演说:可能你确实比较幸运吧。你真的觉得现在还不错?我说:教育糟糕的一面确实有,可是即便如此,我们不还是长成现在这么茁壮?至少我生活态度乐观,又肯追求进步,虽然没有成龙成凤,可一直在创造美好未来的道路上努力着,这不是很好吗?导演说:你也可以带上这个问题,找找答案。”

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之后的采访、拍摄、写脚本、剪辑,和一遍一遍修改片子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记忆碎片浮出水面,陈歌想起了上三年级的自己独自站在阳台上哭得很伤心,手里拿着一张写着99.5分的卷子;想起了老师说“滑旱冰的都是坏孩子”,毫不留情地混淆了她对是非的判断力……

陈歌说,如果不是在每一次拜访中见识到教育探索者的成果;如果不是从一片混沌中渐渐懂得提取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如果不是每一次被质疑后重新思考价值观,她可能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看清自己所受的内伤有多重,才能醒悟教育原本可以多好。“我庆幸有这样一次教育的启示,不是让我站在外面指责教育的沦陷,而是让我难得地走进自己的内心,开始清醒地面对自己。如果这样一部《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也能让更多受束缚而不自知的人清醒一点,那便真是极好的。”

追寻深圳“师者”的足迹

在《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中,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集《寻找马小平老师》的追述对象马小平是深圳中学语文老师,这一集也是整部纪录片中唯一一集以单人为叙述对象的片子。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深刻的感动。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寻找马小平老师》的编导、同为八零后的况冶告诉记者,在筹备拍摄这一集片子之前,她从来没听说过马小平这个名字。但是在拍摄过程中,通过亲朋好友的讲述,通过追踪“寻找活着的马小平”活动,大家开始回想自己的老师,触动很大。“这一集可以说是最客观的一集,因为马小平老师已经过世了,我们所有的采访都是通过他人的讲述,让马小平这个形象饱满起来。”

况冶说,自己小学毕业后便被父母接到日本读书,一直到大学毕业后才回来,对她来说,中国的教育体制其实很陌生,一路拍摄下来,对她既是学习了解的过程,也是回忆的过程。“我后来想起来一些小时候的事情,我小学五六年级是在北京读的,要交很高的借读费。每年开学,老师说完交学杂费的要求后,会特意点我的名字,叮嘱我比别人多交一笔。那笔钱,我记得很清楚,是我姨夫四个月的工资。”

在拍完这部纪录片后,况冶向周围的同事朋友借来了现在的小学课本和80年代的小学课本对比翻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确实是有发展的,但是正像那20多位给课本挑错的老师所言,我们明明知道怎样能够变好,但是却要等100年?太久了。”
加油!在电子行业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赞  2013-9-10 10:12
MARK,回去了看一下
点赞  2013-9-10 10:16
现在一听到改革这两个词耳朵就难受,这个体制不改,大环境没变化,所有所谓的改革都是浮云
科技改变生活
点赞  2013-9-10 10:52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写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