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家的跟帖,这几个问题的一些主要的点都说的差不多啦。我来规整加梳理下:
1.PCB板的厚度对电路有什么影响?一般是如何选取的?
PCB的厚度对电路有一定的影响,其一,PCB的厚度变化会导致阻抗的变化,对阻抗有特殊要求的电路就需要考虑PCB厚度的影响,具体PCB厚度怎么影响阻抗则可以通过一些阻抗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其二,在对阻抗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越厚的PCB板子的抗震能力越好。抗震能力越强越能给板子提供一个安稳的工作环境,但是我们也不能无限增加板子的厚度,一方面当厚度达到了4mm后,会影响到信号的桩效应,所以此时就会有背钻,另一方面工艺和成本问题,所以PCB板的厚度设定为多少乃是多种因素协调后的结果
2.应该在模拟VCC和数字VCC之间用磁珠,还是应该在模拟地和数字地之间用磁珠?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应用磁珠的特性,不限制说一定只能在两种电源或两种地之间才能使用
3.去耦电容的选型规则是什么?还有值的大小怎么进行计算?
关于去耦电容的选型及值计算部分内容,因为详细说起来内容比较多,所以我找了分相对写的比较详细的资料。上传上来大家可以自行下载看看
4.在高速板(如p4的主板)layout,为什么要求高速信号线(如cpu数据,地址信号线)要匹配? 如果不匹配会带来什么隐患?其匹配的长度范围(既信号线的时滞差)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怎样计算?
要求走线特性阻抗匹配的主要原因是要避免高速传输线效应(transmission line effect)所引起的反射(reflection)影响到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和延迟时间(flight time)。也就是说如果不匹配,则信号会被反射影响其质量。
所有走线的长度范围都是根据时序(timing)的要求所订出来的。影响信号延迟时间的因素很多,走线长度只是其一。P4要求某些信号线长度要在某个范围就是根据该信号所用的传输模式(common clock或source synchronous)下算得的timing margin,分配一部份给走线长度的允许误差。
5.在高速PCB设计时我们使用的软件都只不过是对设置好的EMC、EMI规则进行检查,而设计者应该从那些方面去考虑EMC、EMI的规则呢怎样设置规则呢
一般EMI/EMC设计时需要同时考虑辐射(radiated)与传导(conducted)两个方面. 前者归属于频率较高的部分(>30MHz)后者则是较低频的部分(<30MHz). 所以不能只注意高频而忽略低频的部分. 一个好的EMI/EMC设计必须一开始布局时就要考虑到器件的位置,PCB迭层的安排, 重要联机的走法, 器件的选择等, 如果这些没有事前有较佳的安排, 事后解决则会事倍功半, 增加成本. 例如时钟产生器的位置尽量不要*近对外的连接器, 高速信号尽量走内层并注意特性阻抗匹配与参考层的连续以减少反射, 器件所推的信号之斜率(slew rate)尽量小以减低高频成分, 选择去耦合(decoupling/bypass)电容时注意其频率响应是否符合需求以降低电源层噪声. 另外, 注意高频信号电流之回流路径使其回路面积尽量小(也就是回路阻抗loop impedance尽量小)以减少辐射. 还可以用分割地层的方式以控制高频噪声的范围. 最后, 适当的选择PCB与外壳的接地点(chassis g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