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中国IC设计公司似乎取得“‘中国芯’群聚性突破”。但是,随着汉芯造假以及目前方舟接受检查,“中国芯”陷入尴尬境界。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要务实推进“中国芯”,切忌科技“大跃进”。
“中国芯”不能“大跃进”
2003年开始,中国半导体产业似乎跨越式地进入了国产CPU“群聚性突破”的年代,连续地出现了龙芯、方舟、众志、汉芯等核心处理器,一度曾有“七芯耀中华”之称。然而时至今日,中国CPU产业造假、接受检查等事件给产业界带来巨大阴影,一时之间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发展CPU产业、应该怎样走这条“中国核芯路”以及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根源是什么等等讨论层出不穷。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人士表示,CPU是半导体产业技术最密集、最具战略价值的产品。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发展CPU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CPU的发展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或者做法都将是“欲速则不达”的结果。目前中国核心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一点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目前在半导体领域出现了一种“大跃进”式的思想,认为中国半导体已经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到“超英赶美”,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海归设计公司人士认为,中国CPU产业,是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但就中国目前产业发展程度而言,中国企业界还没有能力进行高端CPU产品的开发,产业发展环境也还没有培育出适合国内CPU生存发展的土壤。
国内从事反向设计和设计分析的专业公司人士表示,造假或者宣传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不止是汉芯和方舟,这一现象是“面子工程”在科研领域的再现。很多人责怪评审专家。专家审核原本也是严格的,然而,如果某个项目已经得到了领导的首肯,早已被迫“适应”了这个体制的专家们也就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审核标准,收起了心头的疑虑,随大流地附和了,何必显得自己那么“不合时宜”呢?
CPU战略需要务实
在一片质疑声中,业界对于发展核心CPU也并非持否定态度,而是认为中国的CPU战略必须务实。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人士指出,目前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科研开发体制,应逐步向以企业为主导,以政府为监督,由目前的科研项目的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精细化的管理方向转变。
有设计公司人士认为,类似32位通用CPU、DSP这样的项目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数学、软件、专用CAD开发工具,还需要积累长期的应用经验。新产品无法达到现有同类产品的性能,就很难获得应用,而没有应用就没有产品的稳定和提高。
该人士分析,发展CPU产业除了技术,市场的挑战可能更大。国外的案例值得借鉴,DEC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推出的Alpha 64位CPU,技术远远领先于Intel,却无法赢得市场,最终输掉了整个公司。IBM的通用CPU也在苦苦支撑。
大部分IC设计公司人士均认为,出于掌握核心技术的考虑,进行自己的CPU研发,这是国家层面应解决的问题。作为以国家性质的资金投入,应讲求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有限的资金求最大的效果,避免“撒胡椒面”。同时,应做好资金使用的全程监督和管理。做好以上两点可以使有限的研发资金发挥更大的效力。
行业专家指出,中国CPU的研发还需要继续,但其策略应作适当调整,即其研发应与市场需求结合,对于目前需求增长迅速,市场垄断程度不高的嵌入式CPU领域,国家应重点投入,支持一到两家企业,同时与国际厂商进行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而在难度较大的通用CPU领域,建议将其作为国家基础科研项目,从较低的起点进行研发,主要目的是积累技术和专利。
知识产权战略是关键
发展国内核心CPU产业,必须要重视知识产权。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人士表示,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应将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IP授权和使用许可,同时注重自身IP和专利的积累。
上海某IC设计公司人士分析,目前大部分核心芯片技术还在美国,其研发需要长期持续投入,而进入时机对于能否成功则至关重要,例如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对存储器的需求爆炸性增长的前几年进入了DRAM领域,获得了成功。
在通用CPU、DSP这样的领域,就目前而言,3G通信芯片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中国企业如果能取得技术突破,有可能获得市场承认。
设计公司人士表示,不仅仅是CPU需要重视知识产权,所有的领域都是如此。知识产权壁垒并不排斥后来者的参与,只要遵守其游戏规则,不仅可以取得市场成功,也可以带动核心产业的发展。这一点,也可以参考韩国三星。
对于高通来说,三星是其最大的客户、最大的竞争对手、最大的合作伙伴。三星用十几年时间,成功地从高通单纯的IP授权客户,发展成为其竞争对手,最终让高通接受其为合作伙伴和某些技术的共同拥有者。
“当我们为使用某个技术而支付授权费时,就和技术所有者建立了客户关系,这一客户关系事实上也是讨价还价的筹码,可以让技术所有者‘投鼠忌器’。”设计公司人士指出。
相关报道 务实推动“中国芯”
对于我国核心芯片技术研发中出现的急功近利现象,业内分析人士站在不同的视角,表达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有人不但对我国核心芯片技术研发取得突破的前景表示担忧,甚至怀疑国家投入巨资进行核心芯片技术研发是否值得。
诚然,核心芯片研发中急功近利的现象着实令人痛心,但笔者认为,我国制定的自主研发核心芯片技术的方向和目标绝对没有错,而且这种核心芯片技术的突破,离开国家的大力支持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长期以来,我国在核心芯片领域受制于人,这不但不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我国的国防安全。CPU作为半导体产业技术最密集、最具战略价值的产品,我国发展CPU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CPU位于产业链最尖端,其研发是一个异常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所需的投入和面对的风险,将是无法估量的天文数字,这使得企业在此面前只能望而却步。因此,只有国家支持,才有希望从根本上打破瓶颈。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核心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CPU的发展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着非常巨大的差距,核心芯片技术的突破,需要政府和业界有足够的付出、坚持和耐心。因此,如何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CPU道路是目前的关键。
有专家认为,发展CPU核心技术产业,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在大战略上要分工,分成预研和产业化两个战场,国家应采用不同的政策予以扶持、引导和整合,对条件成熟的项目大量经费扶持做产业化,以产业化效益回报社会;对条件不成熟的项目少量经费扶持做预研。
也有专家建议,CPU的研发应与市场需求结合,对于目前需求增长迅速,市场垄断程度不高的嵌入式CPU领域,国家应重点投入,支持一到两家企业,应讲求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有限的资金求得最大的效果,避免“撒胡椒面”。而在难度较大的通用CPU领域,建议将其作为国家基础科研项目,从较低的起点进行研发,主要目的是积累技术和专利。同时,作为国家性质的资金投入,应做好资金使用的全程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