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器件类别 > 分立半导体 > 二极管

GMZ5.1A

Zener Diode, 4.94V V(Z), 2.63%, 0.5W, Silicon, Unidirectional, ROHS COMPLIANT, GLASS, MICROMELF-2

器件类别:分立半导体    二极管   

厂商名称:强茂(PANJIT)

厂商官网:http://www.panjit.com.tw/

器件标准:

下载文档
器件参数
参数名称
属性值
是否无铅
不含铅
是否Rohs认证
符合
厂商名称
强茂(PANJIT)
零件包装代码
MELF
包装说明
O-LELF-R2
针数
2
Reach Compliance Code
compliant
ECCN代码
EAR99
外壳连接
ISOLATED
配置
SINGLE
二极管元件材料
SILICON
二极管类型
ZENER DIODE
最大动态阻抗
20 Ω
JESD-30 代码
O-LELF-R2
元件数量
1
端子数量
2
最高工作温度
175 °C
封装主体材料
GLASS
封装形状
ROUND
封装形式
LONG FORM
峰值回流温度(摄氏度)
NOT SPECIFIED
极性
UNIDIRECTIONAL
最大功率耗散
0.5 W
标称参考电压
4.94 V
表面贴装
YES
技术
ZENER
端子形式
WRAP AROUND
端子位置
END
处于峰值回流温度下的最长时间
NOT SPECIFIED
最大电压容差
2.63%
工作测试电流
20 mA
Base Number Matches
1
干电池随便怎么充都不太会炸吧
有个设备没电了,买了几种DC口,都插不进去… 只能把电池扣出来直接充了,跳过中间商 谁知道这9V破电池要怎么充 随便设个限流先试试看再说吧 干电池随便怎么充都不太会炸吧这种电池充不进去的,有专门的9V充电电池别搞错了,干电池是不能充电的必须是标有充电电池的才能进行充电现在有9V能充电的电池,是锂电池干电池随便怎么充都不太会炸吧:没有炸过,但却没有充电的效果。建议楼主先看看电池性质再做动作,避免发生危险哈我记得我们试过,36V是...
黑屋白巫 综合技术交流
电路识图26-遥控电路原理分析
遥控器分为光遥控器、声音遥控器、磁控遥控器、红外线遥控器、热释电红外遥控器、超声波遥控器、无线电遥控器、语言遥控器和音频遥控器9种。一、家用多路红外遥控器现在家庭中彩电、空调、音响的遥控器有多个,如果一个遥控器能够控制多台电器就会方便很多。本电路可以同时对多路家用电器进行遥控,由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组成,电路具有简单可靠、省电、制作容易等特点,遥控距离8米以上。1、发射电路如下图所示,该电路以LC2190集成电路为核心,其采用双列直插式14脚塑封结构,内含编码器、调制器等。...
tiankai001 综合技术交流
双电源热切换用继电器还是MOS管好
双电源输出的参数一致:DC27V电流12A,热切换用继电器还是MOS管合适?双电源热切换用继电器还是MOS管好DC27V电流12A,热切换用继电器还是MOS管合适?继电器速度不够快,不能做到无缝切换。显然用MOS管好,但在某些特殊场合下如果负载对电源切换时间不敏感且切换频率极低时,追求价格和可靠性反而可能用继电器更合适,比如某些场合不准停止运行的风机就是这样做电源备份切换的。继电器实时性那么明显,但是mos管的话,你需要选择Rgs比较小的mos,否则发热很严重的。 ...
stm32f103vct6 综合技术交流
如何用Labview来对Ginkgo 2进行二次开发
前言:Ginkgo2支持多种语言平台的开发,目前支持C#、C++Builder、Labwindows/CVI、Python、Qt、VB、VC++当然还有Labview。下面我就介绍如何用Labview进行二次开发。准备:首先需要我们的Ginkgo2硬件,安装好USB驱动,到www.viewtool.com下载Ginkgo_Driver.dll文件或者已经生成好的Labview的VI库文件,然后就可以开始写自己的应用程序了。第一种方法:通过导入d...
viewtool 综合技术交流
ad18的使用记录
原理图绘制选元件时,右下角panels的components;改原理图的大小:双击边缘,sheetsize里面改;复制元件:可以框选中+shift;按x镜像按a选对齐;调整格点:视图里面的栅格;designator是位号;添加辅助线:放置,绘图工具,线shift+空格改变角度;原理图绘制选元件时,右下角panels的components改原理图的大小:双击边缘,sheetsize里面改复制元件:可以框选中+shift按x镜像按a选对齐调整格...
子龙x 综合技术交流
【新思科技IP资源】AI+ML,让芯片验证这场持久战提前结束
在功能验证的过程中,通常60%的时间会用于测试平台的开发和调试,而剩下40%的时间则用于测试平台的搭建和覆盖收敛。如果我们有一种方法能够缩短覆盖收敛的时间,同时又能精准找到所有bug,开发者们的效率将大大提升。真的有这样的方法吗?随着芯片设计的规模越来越大,方法也日趋复杂,芯片验证通常将耗费成千上万小时的CPU处理时间,收敛时间也比以前更长,新品上市所面临的时间压力与成本更为严峻。那么如何在芯片验证过程中实现左移,同时加快覆盖收敛呢?今天,我们将聚焦机器...
arui1999 综合技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