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生存嵌入式系统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根据可生存性对嵌入式OS 内存管理的要求,在uCLinux2.6 的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数据备份技术、内存保护技术以及内存泄漏检测处理技术的嵌入式OS 内存管理方案。大量测试表明,该方案能有效提高嵌入式系统的可生存性。可生存性是1993 年由Barnes 等人提出的[1],它是在一些相关领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安全性、容错性、可靠性等既联系紧密又有所区别。把安全性、容错性、可靠性等措施的设计思想加入到可生存性的设计中,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生存性[1]。目前,国内外对可生存性暂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各种定义中影响最大的是CMU/SEI研究小组给出的定义[2]:可生存性是指系统在受到来自外部或内部的破坏时,在一部分任务产生故障、错误或失效的情况下,能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关键任务及时完成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嵌入式系统特别是安全关键嵌入式系统显得尤其重要。当前国内外对可生存嵌入式系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哥伦比亚大学的Angelos D.Keromytis 等人提出了OASES 架构,在系统内部冗余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可生存分布式嵌入式系统。在该系统中,当一个或几个节点受到破坏后,由区域控制器(Area Controller)采用动态重配技术,使关键任务迁移到其它节点来继续执行,以此来保障关键任务的及时完成。哥伦比亚大学的Michael E.Locasto 又在OASES 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关键任务迁移技术。与其它系统相比,嵌入式系统对成本、功耗、体积等有严格限制,采用增加硬件部件来提高系统可生存性的方法将增加系统的成本,功耗等。采用改进软件系统来提高系统可生存性成为一种理想的方法。本文研究改进内存管理来提高对嵌入式系统生存性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