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与硬件之间,只差一个AR
2016-12-30 来源:eefocus
电子科技领域,分为软件开发和硬件制造。我们目前使用的所有电子产品,都是由这两者组成。比如电脑,微软主要做了Windows操作系统,而鼠标键盘显示器等则是由其他硬件制造商提供。再如iPhone手机,苹果公司研发了ios系统,富士康生产硬件机身。
从实际的成品来看,软件与硬件似乎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但从产业链上看,两者却又严重偏离。比如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交易市场之一深圳华强北,与享誉国内外的南山科技园,它们分别有着明显的硬件与软件标签,并且同属一个城市,但两者却各自为战,并没有必然的产业合作。再如谷歌公司研发了安卓操作系统,无论是华为,还是小米,还是其他任何一家手机制造商,都可以拿去用。即使是将iOS不对外的苹果公司,也把硬件制造业务放在了地球另一端的富士康。
这就好比人结婚,必须是一男一女组合,但两人在相识前是没有一丝一毫关系的。而一对和谐的能白头偕老的夫妻,起初都是要经历一段磨合期,因为没有什么人在性格、人生观上天生就契合另一个人。在电子科技领域也一样,软件硬件的结合也存在测试和磨合问题。比如微软的Windows10,已经面世两年了,各种令人发指的漏洞和不兼容,在全世界都备受差评。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软件和硬件,甚至是最终用户,必须至少有一方“妥协让步”,无用功就是这样产生的。
有人要问了,软硬件在磨合测试时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和返工,是没错,用户“妥协让步”从何说起?
举例:Windows10环境下迅雷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仍然大范围存在,用户又能怎样?某品牌手机使用中突然爆炸,这个亏还不是用户吃?
而科技发展至今,这种情况,或将因另一种科技成果得到改善,那就是增强现实(AR)技术。
这种结合虚拟与现实并使两者交互的技术。
如果说软件是虚拟产物,硬件是现实产物,它们最终结合成电子产品,但交互似乎完全谈不上。比如手机,机身只是系统的载体,而系统是效果的呈现,各司其职,谈何交互?
我们先假设一种理想的状况:如果一个科技产品的电子硬件和软件都是由一家企业制作,那么他们在创立之初就会达成一个前提共识就是,我们都是为彼此而生;那么在制作的过程中就会相互迎合,在最后的成品中,就会实现和谐的最大化。
AR产品的诞生过程,就是这样的状态。
我们再来拿微软举例,Hololens眼镜的技术开发和硬件生产,全部都是由自己团队同步进行,因为只有最高效的沟通和最及时的反馈,才能把软硬件融合的最完美。两个人分别使用一只手合作做事,肯定不及一个人使用自己的双手做事更有效果,因为人生下来,双手就开始互相磨合了。
当然,微软也有可能让富士康也生产Hololens眼镜硬件,除非,它收购富士康,或者被富士康收购。
可能有人会说,你总拿微软这种上帝级的企业举例,那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是否具有参考性呢?
那我们说说中小企业。新三板AR第一股摩艾客,就是一家专注AR产品的中型体量的企业,其自主研发的儿童英语AR教材“魔客涂画乐”,一经推出就深受广大家长和孩子的欢迎。这个产品分为实体课本教材和app软件两部分,负责教材的幼教团队,与负责app的编程团队,同属一家企业,协同开发,将看似并不搭边的两个领域巧妙结合,最终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馈。
2016年AR技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结合并且交互的特质属性,正逐渐改变人们生活,更使得软件与硬件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或许有一天,软件与硬件的概念会被慢慢弱化,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也不在清晰,人工智能社会,也就真的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