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店、到家、外卖之后,O2O何去何从?
2017-10-11 来源:eefocus
一项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O2O交易额约7291亿元,同比增长64%。兴起于团购模式的O2O行业,在过去几年被认为是处于“平台跑马圈地、商家争相上船、用户捡钱狂欢”的状态。在用户红利逐渐褪去的今天,O2O的下个拐点在哪?是服务,是技术升级,还是挖掘用户深度需求的转型?
O2O业务形态摆脱了团购的单一形式,逐渐演变为到店、到家、外卖三大板块。其中,到家类O2O服务确实在过去一年充斥着“关停”“合并”“倒闭”等关键词。记者梳理发现,58到家宣布合并嘟嘟美甲,大众点评的到家服务也已下线,京东到家也削减了上门保洁等家政业务……天猫超市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到家类服务仍有可为之处,例如生鲜等上门配送业务,当日达、次日达已成为行业竞争点。
外卖在本质上也属于到家类服务,但由于体量大、上升快,成为O2O行业里令人瞩目的一项业务。资料显示,2016年外卖市场爆炸式发展,交易规模约1524亿元,相比2015年的459亿元增加了232%。
易观生活服务分析师杨欣认为,零售宅配和外卖其实在去年就已经开始不断发展起来了,然而,提供服务上门类的企业却发展滞缓,原因主要是有些服务不属于刚需,用与不用并不会影响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并且服务上门本身不一定有更好的体验。
中国整体线下服务市场前景广阔,O2O服务有巨大可开拓的空间。有报告预计,仅以餐饮、快消、丽人、休闲娱乐等几大主流领域计算,整体线下市场的交易规模在11万亿元左右。但是,目前实现互联网化的还不足10%。业界认为,在资本趋于理性的背景下,O2O已逐步回归本质,服务、技术竞争将取代价格竞争,成为未来O2O市场竞争的重点。
也有专家认为,O2O只是形式,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用户需求本身。做产品的,需要加强核心技术创新;搞服务的,找准用户的痛点增加黏性,增强不可替代性。这就需要避免同质化竞争,需要增加用户的体验度。正如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冈所说:“烧钱来让消费者体验,永远不是长久之计。”“互联网+”想要成功,最根本的一点还是要能提高效率,拉长交易半径,提高供需之间的匹配度,最终的结果要么降低了交易成本,要么丰富了消费体验,否则就很难成功。
在回归用户需求的同时,O2O企业还需要更好地控制成本。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甘剑平曾说,自己在挑选O2O时一般有四个先决条件:一是地理位置;二是使用频次;三是边际成本;四是执行力。
“不仅仅是消费端,O2O行业与商家端互惠互利的模式也非常重要。”口碑运营总监朱晓蕾说,未来口碑希望可以通过打通电子小票,为商家提供更为精准的商品与人群分析,进行个性化会员服务,以此来提高线下商家的经营效率。
毋庸置疑,O2O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O2O市场的红红火火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然而,谁也不想看到O2O沦为表面上的伪繁荣,大量补贴带来的需求大增,也会随着补贴结束而消失,违背按需服务和服务成本可控这些经济规律的行业是没有生命力的,希望O2O的下一个拐点早日到来。
下一篇:扎克伯格宣传救援,AI将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