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别玩坏了,机器人行业无序竞争之势已起
2014-12-16 来源:eefocus
目前全球各国正在上演新一轮机器人发展竞赛: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韩国借由大量使用机器人设备在全球3c组装业及汽车工业占有了一席之地;美国为提振经济,提出“重新回归制造业”政策;2014年6月,欧盟宣布将与180家公司、研究机构一同启动全球最大的机器人科技民间研发创新计划SPARC,欲将欧洲在全球机器人产业市场的市占率提升至2020年的42%。
在此形势下,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机器人行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是低端市场大量的无序竞争,甚至包括以投资为名的“圈地热”。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不久前对外表示,工信部将组织制订中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行业发展,同时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组织编制中国机器人产业行业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标准明细表,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式扶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全球面临一个技术变革的时代,无论美国的制造业复兴计划还是欧盟的工业4.0战略,机器人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曲道奎表示,未来,机器人+互联网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将极大地改变制造业。政府部门要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也要积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扩大市场应用。
针对外资垄断国内市场的现状,专家建议,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寻求“突围”和赶超:首先是要加强对国际机器人技术的跟踪研究,制定出台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的步骤、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工艺与零部件以及产业化路径。
其次,是要确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发展模式。加强行业细分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集体攻关,重点突破关键核心部件,尽快形成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商等机器人全产业链的整体推进。
“现在我们重视机器人本体比较多,但是对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比如说控制系统、伺服电机、传感器等重视不够,这方面需要突破。”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徐建国称。
另外,要加快培育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品牌。我国应将培育与发展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作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任务。出台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录,协同推进开展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工作。
据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吴磊介绍,上海作为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一大发展“重镇”,正通过五大措施推进机器人发展和应用:推动机器人产业开放发展;搭建机器人产业服务平台;创新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探索开展机器人融资租赁业务等;探索设立机器人产业基金加大装备首台(套)政策支持力度。
三大关键部件来源国外国内机器人市场外资占九成
机器人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但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却不容乐观。
“在中国大陆的工业机器人几乎都是外商品牌”。拓墣产业研究所产业顾问柏德葳近日在上海表示。根据市场统计,中国大陆工业机器人市场为外商厂商所垄断,日系品牌厂商占52%,欧洲厂商占30%,剩余约10%为中国大陆厂商。
由于机器人产业进入门槛相当高,因此全球机器人市场排名前四大厂商分别为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ABB与KUKA,合计达50%的市场占有率。
而另一方面,未来30年中国大陆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至少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为此,全球品牌机器人大厂积极扩大在中国大陆市场上的机器人业务销售规模,包括发那科、安川电机、ABB与KUKA等均积极在中国大陆卡位、设厂。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中国大陆的工业机器人虽然产业化初步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在精度、速度等方面不如国外厂商同类产品,致使这些产品产业化应用程度较低,市场份额很小;一些产品的技术水平仅仅相当于国外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统计中心主任李晓佳表示,2013年中国购买并组装近3.7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外资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占比96%。而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还是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与国外差距有进一步被拉大的风险。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机器人缺乏品牌认知度,最大的机器人企业年产机器人仅有几千台。随着国外机器人企业纷纷将我国作为生产基地,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企业发展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同时,由于关键核心部件受制于人,产业空心化风险扩大。柏德葳表示,工业机器人三大关键部件(电机和服务器、减速机、控制系统)主要来源于国外,中国大陆厂商相对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研发制造能力,长期依赖进口。由于产业链上游无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支撑,因此将长期受制于人。
中国成全球第一工业机器人市场各国厂商瞄准中国
如果说几年前许多人对工业机器人还稍感陌生的话,那么现在“机器人时代”已悄然降临身边。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中国自2013年开始就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业界预测不久中国还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产地。
然而,在一片看似繁盛的背后,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却又深陷尴尬境地:外资品牌占据国内市场绝对份额,关键核心部件受制于人,本土产业面临“空心化”风险……
专家呼吁,未来10年将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黄金期,中国机器人产业要积极加大技术创新,扩展行业应用,在中外博弈中争夺市场话语权。
在近期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以瑞士ABB、日本发那科(Fanuc)、德国KUKA、安川电机(Yaskawa)全球四大家族领衔的近110家中外机器人厂商悉数亮相,重磅展示了工业机器人领域最尖端的技术及全系列产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
在该次展会上,本报记者看到,众多展品都是从国外空运而至,首次在中国展出。ABB展出了面向未来的人机协作产品YuMi双臂机器人;日本发那科公司展出了一款绿色协同作业机器人,并在中国首次发布了世界第一台7轴灵敏型机器人LBRiiwa;除此之外,焊接机器人、机器人包装、机器人搬运、机器人激光切割,机器人打磨等也都被一一展示。
各大机器人厂商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到工博会上登台亮相,是因为被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商机所吸引。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统计,2013年中国大陆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660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总销量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预期2014年销售量可望增至50100台。
据专家介绍,2000年到2003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几乎为零;从2004年到2008年,机器人进入到起步阶段,市场规模约几千台;从2010年至今,则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将快速增长,年增长达到25%以上,到2017年市场销量将达到10万台,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超过40万台。
另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全球机器人平均密度值为51,而中国大陆仅为15,“巨大的差距也意味着无限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
老龄化社会考验劳动力“机器换人”趋势初显
在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看来,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首先是因为在成本上,机器人通常仅为人工成本的四分之一;其次,机器人在质量、效率、管理等方面还能带来很多新的附加值。所以,在机器人技术快速提升、价格大幅下降、人工短缺、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一个井喷时代。
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孔兵表示,全国不同城市已经进入或者往老龄化方向发展,劳动力不如想象中那么充分,以后机器人代替部分人工肯定是必然趋势。“今后,机器人与人一同工作,既保证柔性(即能与人很好地合作—编者注),又保证效率。”
伴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日渐兴起,“机器换人”将成为趋势。前程无忧一项调查认为,流水线工人未来或将被机器代替。富士康此前曾宣布,将在三年内购置百万台机器人,预计到2016年将在山西晋城建成“世界最大智能化机器人生产基地”。
汽车、电子、食品、化工、塑胶橡胶、金属制品六大制造行业,被看做是当前应用工业机器人的主要领域,机构预测未来会有100万~200万台的年需求量,占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的七成左右。
截至今年9月份,整个中国机器人企业已达近420多家。另外,目前中国各地正在建设逾30个机器人产业园。“中国机器人市场将在一两年内超过一万亿元,未来10年将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黄金期。”曲道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