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制造重塑活力,高准高科技全速发展
2018-07-09 来源:eefocus
传统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在对接新一轮东北振兴中,瞄准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发力,通过优化政策供给、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举措,为东北制造注入新活力。
“高精尖”引领制造业转型
首台国产海上平台用25MW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5月在黑龙江出厂,标志我国自主掌握此核心技术,海上油气田开发自此拥有“中国心”。该发电机组由中船重工龙江广瀚燃气轮机有限公司生产。
东北制造在关键领域和技术上不断突破,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只是缩影。2015年我国首颗自主研发星载一体化商用卫星“吉林一号”升空,2016年哈电集团交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CAP1400核主泵屏蔽电机,2017年沈阳鼓风机集团研发我国首套十万空分大型空气压缩机组……一件件“大国重器”亮出东北制造新名片。
沈阳鼓风机集团副总工程师汪创华说,十万空分机组可保障每小时从50万立方米空气,分离出10万立方米氧气,技术从前被国外少数公司垄断。集团依托创新驱动,不断攻克技术难题,近年来研发投入均占销售收入6%以上。
传统制造企业老中出新,新企业也后来居上。沈阳新松机器人、哈工大机器人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一些“大黑粗”的低端制造正在淘汰。哈工大机器人成立3年多,业务涉及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等8大领域,已申报专利300余项,推出了20余类、100余种高新技术产品。
东北聚焦制造业转型,使新动能不断积聚。今年一季度,黑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4.4%,快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3个百分点。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其中集成电路圆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快速增长。在吉林省,作为高技术制造业代表的动车组、电子元件表现抢眼,产量分别增长1.67倍和1.14倍。
政策“出实招”激活制造优势
东北靶向出台和落实相关政策,使有深厚制造业基因的东北三省加快“基因重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制造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黑龙江省工信委装备处副处长冯涛举例说,黑龙江省制造业体系庞大,累计为全国提供1/3电站成套设备、1/2铁路货车、1/3重型高档数控机床等。
近年来东北三省盯住各自有供给优势的领域发力,重塑东北制造竞争力。2012年辽宁省在国内率先设立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政策,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一系列政策出台,助辽宁抢占转型先机,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比重由2012年12%提高到2017年18%。
黑龙江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顶层设计,2017年出台《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系该省首份制造业转型升级规划。黑龙江省工信委介绍,过去是工业全口径发展规划,立足壮大规模。现在从“工业”到“制造业”,体现发展思路之变。
转型任务最终要落实到企业。哈尔滨轴承集团瞄准进口替代,集中力量向精密机床、轨道交通等核心领域冲锋。“以前企业什么都干,但成为全能冠军难。现在集中在几个主业,争单项冠军。”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马平慧说,目前哈轴的精密机床轴承占国内精密轴承市场的1/3。
政策红利和制造业基础,让东北制造转型前景看好。一季度,东北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其中辽宁省同比增长高达71%。
科技“结实果”促制造升级
由于东北科技资源富集,近年来通过破除体制机制藩篱、调动科研人员双创积极性等举措,使科技优势加快转化为制造业动能。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龙江一号”“龙江二号”微卫星通过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升空,哈工大成为世界首个把微小型探测器发往月球的高校。据悉,包括哈工大在内,黑龙江省有78所高校、719个科研机构。吉林省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占比也排在全国前列。科技日益成为东北发展高端制造的优势。
科技重学术轻应用、本地转化率低是困扰东北制造的难题。为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吉林省把科研成果转化对科技人员的奖励提高到70%。黑龙江省鼓励高校院所办经济实体,给人才股权、期权等奖励。
黑龙江省仅近两年,哈工大、哈尔滨工程大学就依托在航天、机器人、船舶海洋等领域优势,成立181家科技企业,其中不少属于高端制造业。手握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哈工大教授马晶,成立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公司,在注册资金2亿元中,有1.332亿元是其持有的技术作价入股。
与驻地部委科研机构、部属院校“院地合作”,是推动制造业科技转化的另一有效途径。中科院长春分院与吉林省共建科技转化平台,形成了利益共得、风险共担合作模式。通过院地合作,对全国中科院技术资源整合,找准技术与制造业结合的靶点,为地方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