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愧对交通神器称号?专家表示不要太指望
2016-07-14 来源:eefocus
巴铁——前段时间外表酷炫、红遍网络的“交通神器”,在第14届世界交通大会媒体见面会上,再一次被搬上讲台。巴铁是一种新型大运量城市轻轨铁路。本次展示的巴铁长60米,总高度近5米,宽7.8米,分上下两层,上层载客,下层镂空,2米以下的小汽车可自由通行。那么这一设想真的可以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问题吗?会上专家表示:技术上完全可行,但实际应用不现实。这是记者从7月11日在同济大学开幕的世界交通大会上获悉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巴铁高达5米,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难道也要建这么高?那路面上的小型车和行人还看得到吗?”同济大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方守恩表示,任何一种技术的实践性应用,都受制于现实需求的约束。尤其是交通建设这样的应用型领域,纯技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15年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来到德国,被德国的铁路交通深深折服,感慨道:要是在退休前能在国内坐上这样的火车该有多好……15年后重游德国铁路,印象依然不错,只是感觉速度慢了点——中国道路交通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乎预想。
“十二五”期间,我国完成交通领域投资12.5万亿元,高铁、高速公路、城轨里程均为世界第一,其中上海市仅地铁的通车里程就超过了600公里。我国的道路交通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新兴的交通工具也不断涌现。
那么,为什么道路拥堵依然严重?仅靠科技发展,为什么无法解决问题?
交通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策、机制、管理多管齐下,辅之合适的技术。公共交通本就是各类人群的交通,商人、工人、退休老人都得参与进去。“而像大学城、工业区、住宅区这样简单地将城市分为各个功能区的规划,本就是非常不合理的。”
方守恩认为,城市布局应该采用“组团”的形式,如美国的小镇模式,每一个地区都有相对完整的功能分区,公共交通系统才能真正满足公众需求,又不会造成资源浪费。针对已经形成固定分区的城市,要想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只能靠未来商业中心逐步转移,再来重新布局。
中国的城市交通状况在全世界最为复杂,方守恩觉得,中国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建设思路,但不能全盘照搬,要因地制宜。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轨道交通建设的成本过大,很难负担。而快速公交系统(BRT),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可以达到轻轨服务水准,被人称作“地面上的地铁”。自从上世纪70年代巴西建成第一条BRT线路以来,BRT以其建设成本低,可缓解交通压力的优点迅速风靡全球,中国也有近30个城市建设了BRT线路。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BRT也渐渐无法满足庞大城市人口的出行需求,反而因占用了空间,而无法建设轨道交通。
“好的技术和方法只是工具,不能因为锤子漂亮就到处锤两下!”方守恩说,“厦门在这一点就做得很好,采取高架桥模式,为未来轨道交通建设预留了空间,BRT只是作为一个过渡的桥梁。”
进入嵌入式查看更多内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巴铁高达5米,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难道也要建这么高?那路面上的小型车和行人还看得到吗?”同济大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方守恩表示,任何一种技术的实践性应用,都受制于现实需求的约束。尤其是交通建设这样的应用型领域,纯技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15年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来到德国,被德国的铁路交通深深折服,感慨道:要是在退休前能在国内坐上这样的火车该有多好……15年后重游德国铁路,印象依然不错,只是感觉速度慢了点——中国道路交通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乎预想。
“十二五”期间,我国完成交通领域投资12.5万亿元,高铁、高速公路、城轨里程均为世界第一,其中上海市仅地铁的通车里程就超过了600公里。我国的道路交通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新兴的交通工具也不断涌现。
那么,为什么道路拥堵依然严重?仅靠科技发展,为什么无法解决问题?
交通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策、机制、管理多管齐下,辅之合适的技术。公共交通本就是各类人群的交通,商人、工人、退休老人都得参与进去。“而像大学城、工业区、住宅区这样简单地将城市分为各个功能区的规划,本就是非常不合理的。”
方守恩认为,城市布局应该采用“组团”的形式,如美国的小镇模式,每一个地区都有相对完整的功能分区,公共交通系统才能真正满足公众需求,又不会造成资源浪费。针对已经形成固定分区的城市,要想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只能靠未来商业中心逐步转移,再来重新布局。
中国的城市交通状况在全世界最为复杂,方守恩觉得,中国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建设思路,但不能全盘照搬,要因地制宜。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轨道交通建设的成本过大,很难负担。而快速公交系统(BRT),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可以达到轻轨服务水准,被人称作“地面上的地铁”。自从上世纪70年代巴西建成第一条BRT线路以来,BRT以其建设成本低,可缓解交通压力的优点迅速风靡全球,中国也有近30个城市建设了BRT线路。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BRT也渐渐无法满足庞大城市人口的出行需求,反而因占用了空间,而无法建设轨道交通。
“好的技术和方法只是工具,不能因为锤子漂亮就到处锤两下!”方守恩说,“厦门在这一点就做得很好,采取高架桥模式,为未来轨道交通建设预留了空间,BRT只是作为一个过渡的桥梁。”
相关文章
- Waymo打造最大弱势道路使用者交通事故数据集 可帮助指导自动驾驶系统研发
- 行业首次!攀枝花城建交通集团、融科储能强强联合共建钒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开启钒电解液“收储+租赁”商业模式!
- 英国公司推出业内首创的移动设备屏蔽工具 可减少因分心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
- 特斯拉的AI路线:要颠覆现有交通网络?
- 恩智浦与深圳通合作推出业界首个基于 UWB 的轨道交通 支付解决方案
- 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场景中行人检测方法
- 基于图像处理的智能交通信号系统设计
- 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登 Nature
- 中国工业市场蓬勃发展,推动交通运输及其他领域采用坚固可靠的部件
- 日本国土交通省:拟于下周核查丰田等企业生产的6种车型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