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快充时代来临,你的充电速度合格了吗?
回看2010年,那时的USB BC1.2只能支持7.5W的输出功率(5V/1.5A),在十年间,USB的电力传输能力增长到原来的32倍,这个成绩太拿得出手了!USB接口最早被赋予的角色就是传输数据。沿着这个“人设”,USB数据传输标准已经演化到了USB4。不过数据传输并非USB接口的唯一功能,与其并驾齐驱的还有另外一条标准线,那就是电源传输——毕竟,一个能够同时完成数据和电源传输的接口,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由此也就诞生了USB PD(USB Power Delivery)标准。实际上,今天在不少应用中,电源传输(而不是数据传输)往往是USB接口的唯一功能。
USB PD标准历程
据统计,自发布以来,USB PD已经经历了第14次更新,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来回顾一下USB PD一路走来几个重要的大版本更新。
图1:USB接口相关标准的发展过程
(图片来源:安森美)
图2:USB PD协议的工作流程
(图片来源:安森美)
接下来,2015年底USB PD 3.0标准推出,与2.0相比增加了对设备内置电池特性更为详细的描述,增加了通过PD通信进行设备软硬件版本识别和软件更新的功能,增加了数字证书及数字签名功能,使得这一标准更为完善。但是此时,市场上的快充标准已经成井喷之势,高通的QC、联发科PE、OPPO的VOOC、华为的SuperCharge等标准纷纷入场,USB PD也面临这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USB-IF组织在2017年2月发布了USB-PD 3.0标准的一个重要更新——可编程电源PPS(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由此一举奠定了自己在快充领域的统治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PPS做了两件卓有成效的工作:
PPS中将USB PD供电电压/电流的颗粒度做了进一步的细化。上文提到,USB 2.0中支持七个PDO(电源等级),而在USB-PD 3.0 PPS中,PDO的可编程电压可在3.3V到21V之间以20mV步进进行设置,同时可编程的电流则可以在5A内以50mA步进进行设置,此举使得整个电力传输过程中,可以根据受电方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功率,采用最佳的供电策略,有利于供电效率的提升。与其他同类快充标准相比,优势明显。
在PPS中进一步强化了USB PD与USB Type-C这个物理接口的“强绑定”关系,对于其他基于USB Type-C进行电源传输的快充标准进行了“收编”,基本上收录了市场上主流的快充标准。至此,USB PD在快充江湖的统御地位也就确立了。
USB PD 3.1的“野心”
如果细究起来,其实240W的最高输出功率,只是USB PD 3.1中一个比较“拉风”的标签,实际上这次版本更新的地方并不止于此。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项:
USB PD 3.1将原有的USB PD 3.0内容定义为“标准功率范围(SPR)”,而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了“扩展功率范围(EPR)”,前者的最高输出功率还是100W,而后者则最高支持240W。
为了支持EPR,USB PD 3.1新增加了28V、36V和48V三个固定电压档,支持的最大输出电流仍为5A,最高可以达到240W。
同时,USB PD 3.1还新增三种可调电压档(AVS),可以从15V到28V、36V、48V三种最大电压间,以最小100mV步进进行调压,并且继续沿用基于PDP的恒功率限制模式。
厂商闻风而动
正是意识到USB PD 3.1将带来的巨大市场前景,相关的技术供应商已经闻风而动。
英飞凌已经推出了首款支持USB PD 3.1的高压MCU——EZ-PD™ PMG1(Power Delivery Microcontroller Gen1),该器件集成了经市场验证的USB PD协议栈,能实现可靠的性能和高互操作性,支持USB PD 3.1规范中定义的240W更大功率。如此快的响应速度,很是令人佩服。
图5:支持USB PD 3.1的EZ-PD™PMG1微控制器
(图片来源:英飞凌)
互动有礼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