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闲人免看(千万别后悔)

zikao   2007-8-29 14:15 楼主
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 视觉   1、视敏度是人眼辨别外界物体细节的能力。   临床医学上称视敏度为视力。当观察者站在离视力表20英尺的地方,能分辨一个在20英尺距离时形成1分视角的视标开口,那么,他的视力即1.0;如果观察者在20英尺处能分辨一个在40英尺距离时形成1分视角的视标开口,他的视力便是0.5.   2、闪光融合现象   当灯的亮-暗变化相当快的时候,由于眼睛不能分辨光那么迅速的变化,所以就把亮-暗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连续的光了,也就是闪光融合了。我们把刚刚看成是连续光的时候,每秒钟亮-暗的周期数称为闪光融合频率,或者叫临界闪光频率。   3、视敏度测量的是人眼对刺激物的空间分辨能力,而闪光融合测量的是人眼对刺激物时间变化的分辨能力。   4、颜色视觉   (1)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种特性。它们分别是由光波的波长、光的强度和颜色的纯度,即其参杂灰的比例决定的。非彩色只有明度的的变化。   (2)颜色混合现象   ①颜色混合有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两种,前者是相加的混合;后者是相减的混合。   ②1854年格拉斯曼将颜色混合的现象归纳为三条定律,即:   补色率,每一种颜色都可以找到另一种颜色,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中间色率,非补色的两种颜色混合,可以得到在光谱上处在它们之间的颜色;   代替率,只要感觉上相同的颜色,不管它们的光谱组成是否相同,在颜色混合中可以互相代替。   第二节 听觉   1、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每秒16~20000次的空气振动,即声波。   2、声波有三种特性:频率、振幅和波形。它们分别决定了声音的音高、响度和音色。   3、等响度曲线   以一定强度的1000Hz声音为标准音,让被试调节另外一个频率声音的强度,让它的响度和标准音一样。以声音的频率为横坐标,以声音强度的声压级(db)为纵坐标画出曲线,由于每条曲线上各种频率的声音听起来响度是相等的,所以叫等响度曲线。   第三节 其他感觉   1、味觉   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上的味蕾,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   有4种基本的味觉:咸、甜、苦、酸。   2、嗅觉感受器是位于上鼻道和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上的嗅细胞。嗅觉的适宜刺激是具有挥发性的有气味的物质。   3、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所产生的感觉叫触觉。   两点阈是测定皮肤触觉绝对感受性的指标。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同时刺激皮肤上相邻的两个点,能觉察到两个点的最小距离称为两点阈。   第四节 知觉   1、知觉的组织   图形-背景的相互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知觉组织的原则之一。   另一组织知觉的原则是分组。分组的规律有封闭性规律、连续性规律、相似性规律和接近性规律   2、彭瑞祥等的汉字特征抽取实验证明:①对汉字右下角的笔划往往先抽取,随着呈现时间逐渐增加,字的左上角的笔划才被抽取。②对结构上属于包围或半包围型的字,被试先写下字的轮廓,然后再填充其内部细节。   3、深度知觉   (1)深度知觉产生的肌肉线索有:睫状肌对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   (2)深度知觉产生的单眼线索有:物体的大小、遮挡、线条透视、结构级差、运动视差。   (3)双眼视差及其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   双眼视差是当人们观察一个物体时,由于每只眼从不同角度观察,而使两个视网膜之间产生了轻微的差别,这种差别称为双眼视差,它是深度知觉的基础。   (4)婴儿的深度知觉   吉布生利用"视崖"的装置测量了婴儿的深度知觉。吉布生等人给深度知觉下的操作定义是:"避免爬到视崖深的一边"。即如果母亲站在深的一边喊婴儿,而婴儿不向深的这边爬,而向浅的这边爬的话,就认为他有深度知觉。实验结果是,6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深度知觉。   用心率变化作为因变量来证明婴儿的深度知觉,甚至证明2~4个月的婴儿也有深度知觉。   4、知觉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当观察条件,即远端刺激(外界物体)和近端刺激(投射在感受器上映像或能量)发生变化时,人们对该物体的知觉仍然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 贴于第六章 记忆   第一节 艾宾浩斯的工作   1、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制了两个工具:第一是无意义音节;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   2、艾宾浩斯的工作   (1)音节组长度和学习速度的关系   (2)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时学习速度的增加   (3)记忆保持和诵读次数的关系   (4)保持与遗忘和时间的关系   艾宾浩斯记忆保持曲线。它证明学习后开始遗忘的很快,约一天后遗忘速度放慢,间隔越长,遗忘越慢。   (5)重复学习和分散学习的影响,睡眠对记忆保持的影响,等等。   第二节 两种过程的记忆理论及其研究途径   1、斯波灵对视觉形象贮存的部分报告法实验   斯波林用一张有三行,每行有四个字母,共12个字母的卡片作实验材料。用速示器给被试呈现卡片50毫秒。接着给被试一个声音,由声音来指示他报告哪一行字母。高音只报告他看到的第一行字母;中音只报告第二行字母;低音只报告第三行字母,三种声音是随机呈现的。被试听到声音后能报告的字母至少有3个,那么,整个卡片上他能看到的字母应该在9个以上,大大地多于全部报告时被试报告的字母数。但是,斯波灵的部分报告法证实了,视觉形象的贮存,以在瞬间保存较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也可以飞快地消失,只保留不到1秒钟的时间。   2、短时记忆   (1)7加减2,即~9个项目是短时记忆所能容纳的,通常认为这也就是记忆广度。   (2)小单位(单字)联合成较大的单位(双音合成的词)的过程叫组块,较大的单位就叫做"块"。由此可见,通过组块的方式可以把较多的材料组织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记忆的容量。   (3)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   有许多5个字母组成的字母串,以视觉和听觉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给被试,但两种方式下字母串的字母顺序不同。呈现完毕让被试任意按两种顺序中的一种再现。结果是大多数被试按听觉呈现的顺序再现,并且听觉呈现的比视觉呈现的记得更准些。   (4)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的自然衰退,时间是遗忘的原因;另一种认为遗忘是干扰造成的,新进入的信息使刚才记住的信息强度减弱,因而导致遗忘。   彼得森认为他的实验证明了遗忘是时间造成的。他让被试看完三个字母后便算从三位数中连续减三的算术题。结果在18秒后被试再现字母的比例就大大降低了。   凯佩尔用彼得森的方法证明,彼得森的实验并没有排除干扰的因素。   3、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研究方法   ①自由回忆法: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单字一次,让被试以任意的顺序再现出来。   ②对偶联合法:学习时呈现有一个刺激项目和一个反应项目组成对的项目,测验时只呈现刺激项目,要求被试回忆出相应的反应项目。   ③再认法:把已学习过的项目与未学习过的项目随机混合起来,逐个呈现给被试,或整个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指出哪些是已经学习过的。   保存量=认对旧项目的百分数-认错新项目的百分数   ④重学法:   节省的%=100×〔 (初学时的诵读次数或时间-重学时的诵读次数或时间) / 初学时的诵读次数或时间〕   ⑤知觉辨认:学习一系列的单字后,把学过的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起来,在速示器中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读出所呈现的单字。   (2)长时记忆的遗忘:原因是干扰;干扰有两类: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设计一个实验,检验是否有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的存在。   程迺颐对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倒摄抑制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他证明,插入材料与原有材料相似程度高或不相似时干扰作用小;插入材料与原有材料有初级程度相似时,干扰作用最大。   4、系列位置效应应:   (1)系列位置效应: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表现为被试对材料开头的项目再现得很好,中间的项目再现不好,最后几个项目再现得也很好。   将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的结果,以项目的系列位置为横坐标;以再现的正确率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叫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2)用自由回忆的方法绘制一条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3)系列位置曲线被认为是对两种过程的记忆理论的强有力支持。   第三节 加工层次的记忆理论及其研究途径   "加工层次"理论的论点   (1)记忆的久暂不取于时间,加工层次才是决定的因素;   (2)记忆依赖于提取(测验)与加工(学习)的一致性,提取线索是否有效由已记忆的信息来决定。也就是说,后来的提取过程与早先的加工过程越一致,回忆的成绩越好。   第四节 记忆中的组织   1、回忆时人们按照群集的原则来组织材料,如果没有群集可利用,他们就用自己的主观组织。   2、主观组织:当实验者使用没有联系,也不属于同一类的单词作材料进行自由回忆实验时,从实验者的角度看,在回忆时,既不会有范畴群集,也不会有联系串出现,但是被试往往自己组织材料,造成群集,即进行主观组织。   3、媒介:即原有材料的变形,回忆时要先回忆起媒介,以及媒介形成的方法或媒介的含义,然后就可以把媒介还原成原来的材料。 贴于:第七章 心理语言学   第一节 语言的获得   1、布朗用自然观察的方法研究了2~3岁儿童的语言记录,结果发现,儿童使用的文法是一种有规则地缩短了的成人文法的形式。他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叫做"电报言语"。   2、韦尔曼和伦珀丝研究了用录音机记录的2岁儿童的对话,结果发现,儿童说话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   3、史密斯调查了8个月至6岁儿童掌握词汇量。他发现,儿童的词汇量是突飞猛进增长的。他把儿童词汇量的这种突飞猛进的增长,称之为"语言爆炸"。   4、朗伯格对缺陷儿童语言获得的个案分析说明,即使是没有发音经验的儿童,他也能够理解语言。   5、弗罗姆金用个案法对生下来后在极度的社会隔离状态中度过了13年零9个月的叫格妮的孩子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到少年期后,语言习得还是可能的。所以,有关语言学习关键期的说法,看起来并不是绝对的。   6、纽波特对母亲的语言与儿童的词汇量的相关研究发现:   (1)母亲说出一个客体的次数与儿童词汇量的大小是一种正相关。   (2)母亲模仿和扩展孩子刚才说过的话的次数,与儿童词汇量的大小也是正相关。   (3)母亲重复刚才自己说的话的次数与儿童词汇量的大小是负相关。   7、伊莱多等人3岁儿童的语言与其家族和家庭环境的三个因素是相关的:①儿童母系的复杂情况;②母亲的情绪和言语响应;③适当的玩具及其有效性。   8、布朗等人让儿童重复成人说得话,实验结果表明,儿童总是重复名词、形容词和主要的动词,却很少重复冠词和助动词。   9、莫菲特利用心脏节律变化、吸允动作次数或身体各部位的运动作为指标,证明五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两个不同的音节。   10、斯塔尔的儿童"听偏好"实验证明,2岁的儿童能够辨别符合文法的句子和不符合文法的句子。   第二节 句子的记忆   1、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平时看到的或听到的,根据一定的文法组织起来的一串词,也就是人们实际上写的或说出来的句子,就是句子的表层结构;   句子的深层结构则是指句子的基本的、比较抽象的意义。   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关系:①两个句子可能有非常不同的表层结构,但是,它们的深层结构却可以是非常类似的,或者是相同的;②两个句子可以有类似的表层结构,但是,它们的深层结构,也就是说它们的基本意义,可以是很不同的;③有些句子的表层结构是完全一样的,但它们有不同的深层结构,也就是说,一个句子会有两种不同的意思,这种句子叫做"歧义句"。   2、关于故事的记忆   被试对故事的记忆有一些基本的倾向,即   (1)被试回忆的内容比故事原文简短了;   (2)某些表达方式更加成语化了;   (3)被试回忆的内容比起故事原文来,更加连贯,更加合乎逻辑。   第三节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沃尔夫假说   1、沃尔夫假说   沃尔夫假说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语言决定论,即主张语言的结构决定思维的结构,语言支配思维,决定人的认识;二是语言的关联性,即说不同语言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结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决定认识的方式。   2、沃尔夫假说的验证   (1)布朗和伦伯斯用实验证明了语言的属性--编码能力和思维的属性--再认之间是有关的。   (2)兰兹考察了语言的编码能力--传达信息的精确性与再认之间是有关的。   (3)伯林等人对20种不同的语言进行了考察。他们要求当地人说出各种颜色的名字;然后要求他们在颜色表上挑选出每种颜色的最佳实例。结果,每种颜色的最佳实例似乎处于差不多的位置上。   (4)卡罗尔和卡萨格兰德考察了语言对动词分类的影响。   (5)卡罗尔等人对那伐鹤语单语和那伐鹤族中英语单语的儿童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说那伐鹤语的一组儿童,把蓝绳子和黄绳子分在一起;而说英语的那组儿童,则把蓝绳子和蓝棍子分在一起。这就是说,前者是根据形状来分类的;后者是根据颜色来分类的。这一研究结果说明,语言确实影响着儿童的认知方式。   (6)语言符号对图形再认的影响   给两组被试呈现同一张图片,但分别给予两个不同的客体名称;然后,要求两组被试分别重画这些图形。实验结果表明,语言符号对人的认知是有影响的。   (7)语言符号对图形再认的影响   把被试分成两组,对甲组被试既呈现图形又呈现该图形的名称。对乙组被试则只呈现图片而不呈现图片的名称。当对这些图形进行再认时,甲组被试的再认成绩显著地优于乙组被试。这说明,语言符号帮助甲组被试加深了对图形的记忆。  第八章 思维   1、问题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求通过搜索最后达到目标或目的的思维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一些因素   (1)刺激物的名称是否呈现   (2)噪声   (3)定势的作用   陆钦斯(Luchins,1942)水壶问题实验证明了定势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4)解决问题的策略   (5)个性的影响   默塞总结了沉思或冲动与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关系的文献后指出,沉思的被试多提出一般性问题(从长远说这是更有效的策略),而性急的被试更多地提具体的问题。   3、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含义,或者说是它包含的事物的各种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属于这一概念的个体的总和。概念的内涵越深,它的外延就越窄,即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越多,属于这一概念的个体越少。概念的内函和外延是相互制约的。   4、决策   (1)决策的策略。卡尼曼和梯卮斯基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受一些与作出决定无关的信息的影响("代表性"和"可利用性"),但是又常常忽略了一些与作出决定至关重要的信息(样本的大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代表性"搞错而在决定概率时犯错误。"可利用性"也常常导致人们的错误判断。样本的大小是一个正确的线索,但人们没有好好利用它。   某城有两个医院。大医院每天大约有45个婴儿出生,小医院每天大约有l 5个婴儿出生。平均而言,50%的婴儿是男孩。然而,实际的男女比例每天都在变动。在一年的期间内,每个医院都记下男孩出生率超过60%的天数。哪个医院男孩出生率超过60%的天数多?正确答案是小医院,因为它符合统计学公式的估计:小样本的数据更容易偏离平均数。   (2)年龄对决策的影响:青年人比老年人得到更为极端的得分(老年人通常给予的判断接近50)。而青年男子比老年男人更自信,青年妇女与老年妇女在自信程度上无差别。青年人不大可能因失败而停止,他们更愿意接受前途未卜的工作。 贴于:第九章 动机   1、正常人与胖人的差异:正常人比胖人更多地受饥饿影响而进食;胖人比正常人更多地受食物的外现程度影响而进食;胖人比正常人更多受食物的影响而进食;胖人不大情愿花大力气去获取食物。   2、阿特金森认为,个人追求成功的意向(Ts)依赖于3个因素,即Ts=Ms×;Ps×Is.   Ms是追求成功的动机;Ps是可以看到的成功的可能性--在完成某任务时你认为你成功的把握有多大;Is是对成功的鼓励大小。   3、当成功的可能性大约是0.50时,即人们有一半次数的成功,有一半的次数失败时,他们最愿意追求成功。这对于动机弱的人来说是这样的,而对于动机强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4、一般说来,避免失败的倾向是干扰积极的动机的。完成一项任务,实际上就是获取成功的倾向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函数。   5、当一个人有强烈的权力动机时,他总是千方百计想要施加影响于别人。   6、赞琼的假设,即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的主导反应的可能性,为后来的许多研究证实。   7、1957年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的概念。他提出,经历认知失调的人,将力图减少这种失调去达到一致或和谐。达到和谐的途径是:①增加一致认识的数目或重要性;②或减少不一致认识的数目或重要性。   8、实验证明,为了使机体的各种机能正常发挥作用,人还是需要某些感觉刺激的。   忍耐时间作为感觉剥夺程度的指标却是有效的,   一系列实验表明,感觉剥夺有助于戒烟。

回复评论 (3)

回复: 续闲人免看(千万别后悔)

噢! :@ :D ;P
点赞  2007-9-1 14:22

回复: 续闲人免看(千万别后悔)

哈哈:D :D :D :D :@ :@ :@ :@ :@
点赞  2007-9-26 13:24

4楼 ??? 

回复:续闲人免看(千万别后悔)

哈哈哈。
点赞  2007-10-8 11:35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写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