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的有点多,但都是心里话。希望大家不要嫌烦哈
原本DIY是没有年龄、性别的限制,自己动手做出一份自在与舒适的产品。但现在对于DIY而言,有点变味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现有/已经面世的产品进行仿制,尤其是包含了电子电路方面的产品。
这样的想法往往会让我们走入了一些误区中,由本意的创造变为了复制,从而失去了创意的环节。
就拿最近正在做的一个项目——3D打印机(FDM)来说说吧。
FDM的3D打印技术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开始流行,但中国接触到这个技术并被大众所接受的时间则比美国流行的时间晚了30多年,并各种各样的机型和技术专利均与国人无缘。
是中国市场的潜力不够大?还是国人的眼界没有这么远?还是中国的技术团队太落后?
这些似乎都不是答案。
那么答案归根结底是什么呢?
从我们步入幼儿园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教育和特长培训全都围绕堆积在我们身边。你是否有自主选择权利呢?你可以选择不去理会这些培训的特长,但你的父母可不希望你输在起跑线上(只要有几个人去参加了培训班,没有参加的父母就会对孩子未来的技能所担忧)不论你是否以后从事音乐相关的专业,父母会给你报一个钢琴培训班,感觉如果不学,以后必定后悔。这样,课余时间就被无意识间剥夺了。
上学以后,每每科目成绩比拼都会消耗大量本属于儿童时期的快乐时光。应试教育是什么呢,不就是比拼成绩么。因为这是一个漏斗,参与的人多而最终进入门槛的人却是有限的。
总是在呼吁中国的教育需要改革,但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现在又开放了二胎政策)在一个资源有限人口众多的国家,教育的改革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国外的孩子则是有着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他们的思想不会被过度的约束,这样有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太阳为什么非要是金橙色,就不能是蓝色的么?但在中国孩子要画出蓝色的太阳会被老师和同龄学生视为“异类”,而在国外,就算是画成黑色的太阳也未尝不可。
现在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时光都在做什么吧。
因为巨大的人口基数,才出现了所谓的应试教育。从我们记事的时候开始,就被众多的条条框框所约定起来,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父辈的父辈就是这样做的。
试想,一个充满对未来生活向往的有激情的青年才俊,放到了一个被约束出条条框框规定公司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假定无法离开此类环境)不难想象,无非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则是青年被逼疯;而另一种则是被同质化。不过人都是想活着的,所以被同质化的可能性占了绝对比重。
至此,你的才华、创意、激情就全都被磨灭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怎样维持生存,使自己有限的生存环境变的好一点,即物质化。
回到启初的话题上,开始做这个DIY项目的时候,有很多朋友对此感兴趣,对此我深表欣慰;也有很多朋友发来私信提出建议和想法,我也表示感谢;也有朋友说到现在成品的价格也不过2K左右,自己来DIY一个是否有必要;还有朋友感觉降低了成本对结构精度等会产生影响得不偿失... ...等等。
其实朋友们说的都没有错,我也都认可。只是我们在做这件事或者说这句话的时候,所处的立场有所差别。
19世纪末就出现的技术传入到我国并被大多数人知晓居然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是信息技术的闭塞么?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无论FDM技术还是SLS技术都与国人绝缘,国外的新闻是某公司推出了某种新的技术,使得打印精度或者打印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在国内看到更多的则是利用开源后反推出来的成品设备,却很少能看到创新点。
对于我而言,希望看到的是3D打印机设备和技术的普及,而并非单纯的使用设备。
围绕着这个前提,不难发现,普及的绝大多数人群 应该是感兴趣、相关专业的人;并可以扩展至有兴趣但不是相关专业的人群。
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群体更趋于低龄化,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大多都无自主经济来源或少量自主经济来源。
这样看来,价格对于这段人群的普及来说,就会占有很大的比重。
即使个别人的资产丰厚,也无法使得整个国家经济繁荣;即便是北京159兵工厂掌握着世界领先的军事科技,单靠一个159兵工厂也无法保障国家的安全。同样的道理,如果无法普及技术知识,该滞后别人一个世纪还是滞后一个世纪。
我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因此希望自己国家的创客、极客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并希望中国的创客、极客、爱好者、使用者能够提早收益,而不是等到有能力购买产品的时候才去了解。并因产品信息技术的普及更广阔的打开思路,让“工具”为自己的创意添加翅膀。
我一直记得自己做这些事情的初衷。
最后,寄托希望,祝福大家。
图片与文章无关 习惯性的挂图而已
本帖最后由 cardin6 于 2015-10-10 21:31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