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设计/制造
返回首页

峨嵋山半导体停产5个月 停产潮席卷“中国硅谷”

2012-04-10 来源:南方周末

外有多晶硅企业竞争的巨大冲击,内有高企电价、盲目投资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国多晶硅企业内外交困。可以预见,在这场自我救赎战中,80%的中小企业将无奈出局,而大企业则将面对更加来势汹汹的挑战。

“中国硅谷”正陨落 多晶硅产业救市忙

拥有中国第一条多晶硅生产线的多晶硅企业——峨嵋山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峨嵋山的工厂,被迫停产。

开工就亏损

下午3点,正是上班时间,然而,峨嵋山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峨嵋山的工厂却是另一番景象——偌大的工厂,不仅没有听到隆隆的机器声,甚至除了保安之外没有一个工人。

“已经快5个月了。”2012年3月28日,东气集团峨嵋山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峨嵋山半导体)总经理王小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道。

这家昔日素有光伏界“黄埔军校”之称、拥有中国第一条多晶硅生产线的多晶硅企业,如今被迫停产。

“开工就意味着亏损。”王小强无奈地说。

自2011年年底至今,“停产潮”已席卷四川的乐山、成都、雅安等地,包括新光硅业、东气峨半、四川瑞能、四川永祥、天威四川和乐电天威等在内的多晶硅企业,几乎全部停产。根据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仅四川一地,总计约两万吨的多晶硅生产线几乎在去年年底同一时间“戛然而止”,涉及国有资产上百亿元。

就在四年前,四川乐山还曾经雄心勃勃地立志于成为“中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的“硅谷”。

“目前还在开工的瑞能和永祥,也基本处于以搜集实验数据为目的的运营,月产量不足100吨。”四川一家光伏企业高管透露。

停产潮不止席卷四川一地。来自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多晶硅产业出现严重的库存积压,已投产的43家多晶硅企业仅剩8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其余企业已经停产,停产率已高达80%;仍开工企业中,多数因亏损运行,正逐步减少产量。

“去年年底,多晶硅价格一路跌至25万元/吨,最低的时候一度跌至14万-15万元/吨。”王小强说。这样的价格让生产成本维持在40-45美元/公斤的峨嵋山半导体,一下落入现金流为“负”的尴尬境地。

对于投产比较早、规模较小以及成本较高的多晶硅企业来说,25美元左右的价格几乎等于扼住了他们生存的“喉咙”。这些企业占到中国多晶硅生产企业的85%,涉及行业近一半的产能。“生存的可能性基本不大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秘书长林如海说。

巨大的行业波动还波及了包括江苏中能、洛阳中硅等在内的国内多晶硅“明星企业”。

这些依靠规模效应带来较低成本,年产量在数万吨级的大企业虽不至于“关门歇业”,“但我们已经是在薄利运营了,处境也很困难。”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双反”抱团取暖

明星企业首先坐不住了。

一个月前,江苏中能联合十几家中小企业向中国商务部提交了“双反”调查申请,对美、韩两国出口中国的多晶硅原料提出“双反”调查——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材料已经于3月2日之前递交给中国商务部。“目前,商务部还没有立案。”林如海透露。

“如同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一般,我们要和下游企业团结在一起,抱团取暖。”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没有正面回答记者关于“双反”调查申请一事,却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抱团取暖”之说,源自2011年10月美国针对中国光伏电池提起的“双反”调查。作为反制措施,江苏中能等上游企业针对美国的多晶硅产品提起同样的“双反”调查。

提出针对美国多晶硅产品“双反”调查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美国对中国多晶硅出口量从2008年5371吨增长至2011年17476吨,增长幅度为225%;出口额从2008年7.5亿美元增长至2011年10.4亿美元。

“美国韩国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基本在25美元左右,但其在国内的销售价格经常低于这一价格。”吕锦标认为,美国以及韩国多晶硅企业存在严重的补贴和倾销“嫌疑”。

不过,下游企业似乎并不热心。

早在2011年年底,江苏中能就在业内的一次会议上透露了提起“双反调查”申请的提议,当时就遭到了下游企业的反对,包括尚德在内的下游企业纷纷前往行业协会抱怨。由于反制可能带来的上游多晶硅价格上涨,会给已经“勒紧裤带”过日子的下游电池组件企业“雪上加霜”。

对此,林如海的解释是:“有所反应,比没有反应要好,有时候,表明一个姿态更重要。”

在更多的业内人士看来,“双反”调查更多是一个“谈判的筹码”,“至于是否会真正实施,只要给对方产生了压力,争取了时间,伴随着国内企业生产成本的逐步下降,‘双反’也就达到了目的。”

显然,这能够为薄利运营的大企业带来一丝可能的“喘息机会”。然而,对于包括峨嵋半导体这些中小规模的多晶硅企业来说,已经没有时间等待了。

作为中国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峨嵋山半导体已经决意回归自己的“老本行”——电子级多晶硅生产,应用于电子元件,而不再“留恋”太阳能多晶硅。

更多的多晶硅企业,则只能在这次来势汹汹的停产潮中无奈“出局”。

内外交困,自我救赎?

在经历过去几年周期性的涨跌后,此轮停产无疑对国内多晶硅企业是“致命一击”。

刚刚过去的一周,国家发改委产业司紧急找来包括江苏中能、洛阳中硅、赛维LDK以及峨嵋半导体在内的几家多晶硅企业进行调研座谈。

在这次会上,王小强主要反映了四川多晶硅企业面临的困境。他说目前的困境一是美韩多晶硅企业大量出口中国带来的冲击;二是在于四川企业的“天生缺陷”:投产较早、规模较小,尤其是四川高达0.68元/度的电价成为当地多晶硅企业降低成本最大的“拦路虎”。

事实上,在2008年多晶硅投资热潮之时,包括四川多晶硅企业存在的这些“天生缺陷”都被人忽视了。早在2008年,多晶硅价格徘徊在300美元/公斤左右时,当年开建的硅材料项目接近50个,建设规模超过10万吨,总投资超1000亿元。

此轮停产的多晶硅企业多是当年投资热潮之中投资建设,并大多在2011年上半年进入正常运转。“正准备进一步技术改造以降低成本,多晶硅市场就一路跌至目前的‘低谷’。”王小强感慨,峨嵋半导体没有赶上多晶硅发展的好时光。

“德国补贴政策的全面退出,标志着第一次有政府退出光伏产业。”多晶硅生产商大全新能源首席执行官姚公达谈及此轮“停产潮”,心情颇为复杂。

“当多晶硅产能逐渐从德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德国一步步战略性地逐渐退出光伏补贴,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姚公达说,“但由于中国从一开始就没有战略性的补贴政策,相比国外,刚刚发展没几年的中国多晶硅产业被置于目前这样一个低利润、甚至亏本的市场中,不得不说有点可惜。”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外多晶硅企业,正在逐步启动的国内市场,即便是仅存的国内多晶硅厂家的命运也充满了变数。

“相比国外产品,我们的多晶硅产品成本几乎与之不相上下,未来中国多晶硅企业还是很具备竞争优势的。”国内一家大型多晶硅生产厂的高管对南方周末记者这样说道。

然而,从下游企业目前的选择来看,却无法让这位高管如此自信。

“目前我们的采购90%来自美国、韩国和德国,由于国内多晶硅产品在质量稳定性上不及国外,在未来一两年内,我们还将主要以进口多晶硅为主。”来自国内最大的光伏企业英利集团,其供应总公司总经理边云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未来一两年,国外多晶硅进口量还将进一步增长,挤压剩余的多晶硅企业的生存空间,”王小强如此判断。

进入半导体设计/制造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视频
  • 直播回放: Keysight 小探头,大学问,别让探头拖累你的测试结果!

  • 控制系统仿真与CAD

  • MIT 6.622 Power Electronics

  • 直播回放:基于英飞凌AIROC™ CYW20829低功耗蓝牙芯片的无线组网解决方案

  • 直播回放:ADI & WT·世健MCU痛点问题探索季:MCU应用难题全力击破!

  • Soc Design Lab - NYCU 2023

精选电路图
  • 简洁的过零调功器电路设计与分析

  • 永不缺相启动运行的电动机控制电路

  • IGBT模块通过控制门极阻断过电流

  • 比较常见的功率整流器和滤波电路

  • 基于M66T旋律发​​生器的电路图解析

  • 基于CA3193的热电偶放大器电路

    相关电子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