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企业低谷中逐渐显现新分水岭
2009-08-2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液晶面板制造企业近日相继发布2009年上半年业绩,受年初面板价格“跳水”甚至跌破成本价拖累,大陆面板厂商上半年依然普遍亏损。而与此同时,在经历眼下这轮金融危机和产业周期性波动的双重考验后,面板行业被认为正逐渐显现出一条新的分水岭: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全球一线厂商将提前扭亏为盈并获得更快发展,二三线厂商则将处于更加不利的竞争地位。
面板价格触底回升
液晶面板产业作为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产业之一,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面板价格大幅下滑,特别是在2008年12月到2009年1月期间,行业产品价格和产能利用率曾一度跌至谷底。自今年3月份起,因急单效应和企业回补库存需要,面板产业景气度开始恢复,产品价格和出货量也呈现逐步回升态势,但目前来看,面板企业上半年业绩整体仍不理想,大多数厂商的半年度“成绩单”依然为亏损。
对于上半年液晶面板厂商业绩的集体下滑,分析人士认为,尽管自今年以来面板行业景气复苏,企业主要产品价格逐渐企稳回升,但由于之前面板价格下降幅度过大,造成上半年价格虽有回调,却不足以支撑企业实现盈利;而且,下游需求虽有较大幅度释放,增幅也并没达到面板企业所期望程度;此外,出口依然低迷,以欧美为主的国外客户缩减订单造成出口额下降,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液晶显示板出口总额达72.52亿美元,同比下降39.27%。
下半年面板价格仍小幅上涨
在目前产业景气度回升、面板价格已普遍上涨至成本价以上的市场形势下,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厂台湾友达光电全球业务执行副总经理彭双浪预测,下半年液晶面板价格仍将进入上行通道,由于5、6、7月份面板价格涨幅较大,预计8、9月份涨幅可能会减小,但面板价格下半年整体还会小幅往上走。
液晶面板价格下半年之所以能够继续小幅上涨,这是因为从供给面来看,面板厂出于亏损压力急于把价格拉到总成本之上;另一方面,包括玻璃基板等部分零组件缺货连带影响到面板供货量,因此造成目前客户订单还有不小的供给缺口。由于面板供不应求,一些终端厂商甚至愿意支付高价,以获得尽可能多的面板供应。另外从需求面来看,2009年下半年随着传统旺季来临和宏观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下游需求有望较大幅度释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升面板价格上涨。
另外,在产业景气回升过程中,一线面板厂商将率先实现盈利。因为一线厂商通常具有显着的规模效应,在成本上相对更具竞争优势。市场调研机构 WitsView预测,监视器和电视面板价格在第二季度回涨到总成本,一线面板厂商在6月份达到损益两平,第三季度开始赚钱。彭双浪近日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友达光电今年上半年亏损8亿多美元,预计第三季度公司将扭亏为盈。
全球前四大液晶面板企业三星、LGD、友达光电、奇美近日发布的2009年第二季度财报也显示出率先回暖迹象。在第二季度,三星、LGD两家的液晶面板营收已经实现盈利,友达光电、奇美亏损额分别为68.11亿新台币和88.35亿新台币,但与一季度亏损额203.31亿新台币和196亿新台币相比已大幅缩小。
二线厂商面临整合洗牌
面板价格企稳回升意味着行业正趋回暖。长江证券分析师陈志坚认为,按照80%的开工率估算,现在的价格已经到了大陆面板企业盈亏平衡点的上方,如果价格进一步走高,相关企业盈利状况可大幅度改观。而在彭双浪看来,目前的价格只是让面板厂商保持了相应的合理利润,绝非“赚得满钵满盆”。以32英寸面板价格为例,年初最低谷时一度跌至150美元上下,目前价格已回调至220美元左右,涨幅近七成,但若和去年最高价位时的320美元相比,售价依然下滑了近1/3。
同时,彭双浪指出,目前行业复苏仍显冷暖不均,一线面板厂商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接下来将发展得更快,而二线厂商“噩梦尚未结束 ”,因为即使以目前面板售价,二线厂商仍然难以盈利。金融风暴正使液晶面板产业出现大的分水岭,企业之间差距正进一步拉大,业界已显示出整合、洗牌的迹象。
近日,在液晶面板行业,上广电因为液晶面板项目巨亏,计划将旗下的5代线转让出售,深天马、武汉中恒两家企业目前正参与竞购中。
与此同时,全球液晶面板领域还正在竞相上演一场投资建厂热潮。一线面板企业纷纷宣布了扩产计划,中国大陆地区也成为目前全球最积极投入兴建次世代面板厂的区域,预计2010到2011年间,大陆地区陆续将会有6、7.5、8、8.5代的次世代面板厂问世。业界认为,经过这一轮投资建厂热后,液晶面板市场格局有望发生改变。
对于金融危机下液晶面板行业的整合与洗牌,市场研究机构SEMI中国平面显示经理杨韵娇认为,其实每次不景气出现,都会对行业进行洗牌,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大陆液晶面板产业情况也许比台湾更为典型。但就这一轮不景气而言,需求已经复苏,胜负已分。为此她建议,就大陆整体消费市场而言,液晶面板的需求总量必定还会增长,但对某一个面板制造厂而言,需要投资者和管理者不但对市场有一个理性的预期,而且对自己的产品也要做合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