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头条

深度:AIoT产业链全景解析

2022-12-08
    阅读数:

扫码报名即可免费领150+份行业报告

还有10大半导体精英社群等你来




AIoT,是技术变革,是产业浪潮,也是一场对市场及供应链的全方位重塑。



日前,在“中国AIoT产业年会暨2023智能产业洞察大典”上,智次方旗下挚物产业研究院正式发布全新升级版的《2023年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中英文双语版)。本文将结合图谱对AIoT产业六大板块当前的市场、应用情况等进行盘点。


图源:物联网智库


01

AIoT的“六子”走到了哪里


IoT行业的发展,几乎可以说是与互联网同步,但真正显出其势能的,是在近两年和人工智能融合催生出智能物联网AIoT。物联网能为实体设备建立广泛连接AI算法模型等则可以从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学习策略前者的设备和后者的技术融合,为产业带来一场全新变革,成为后互联网时代新焦点所在


AIoT产业主要包括端、边、管、云、用、产业服务六大板块。















即AIoT产业中的终端设备及相关软、硬件,其中包括底层设备芯片、模组、传感器、操作系统、底层算法等,承担着底层数据采集,信息传输,及提供基础算力、算法等职能。






代表企业:


寒武纪: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3月,是一家智能芯片研发公司,其聚焦端云一体、端云融合的智能新生态,致力打造各类智能云服务器、智能终端以及智能机器人的核心处理器芯片。2016年,寒武纪推出寒武纪1A处理器(Cambricon-1A),是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


移远通信:移远通信成立于2010年,并于2019年7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专注于蜂窝通信模组与定位模组等产品的研发,目前拥有涵盖5G、LTE/LTE-A、NB-IoT/LTE-M、车载前装、安卓智能、WCDMA/HSPA(+)、GSM/GPRS、Wi-Fi和GNSS模组以及天线的完备产品线。


商汤科技: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其业务涵盖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板块。2021年12月30日,其于港交所正式上市,截至上市前的七年间,公司累计完成了12轮融资。


图源:物联网智库















这是相对于“中心”的概念,泛指中心节点之外的位置。边缘智能指的是将智能处理能力下沉至更贴近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就近提供智能化服务,从而满足当前市场对实时性、隐私性、节省带宽等方面的需求。






代表企业:


江行智能:江行智能成立于2018年,公司致力于融合边缘计算与AI技术,打造新一代云边协同的智能物联网产品与服务。现已完成多个物联网软硬件产品与解决方案的落地并实现批量化规模复制。公司目前聚焦于能源、环保、政务行业中的边缘计算产品落地。


腾讯优图:腾讯优图成立于2012年,是腾讯旗下顶级人工智能实验室,其聚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深度学习,在人脸识别、图像理解、OCR等领域展开技术研发和落地。通过智能云服务、行业解决方案等多元化的产品策略,推动AI技术的广泛应用,


赛特斯:赛特斯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软件定义通信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通过SDN/NFV与通信云、边缘计算、5G无线通信、AI网络管控技术的融合,形成了极具自身特色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软件定义通信网元、业务编排及支持系统三大产品体系,并将其广泛应用于5G网络、物联网、智慧城市等解决方案中。


图源:物联网智库















主要指AIoT产业链中负责连接的网络,承担着将终端设备、边缘、云端连接起来的职责。在AIoT应用中,网络将逐渐以无线连接为主。






代表企业:


四大运营商:即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四大运营商作为我国基础网络的提供者,在5G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10月末,5G基站总数达225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2.5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0.9%,占比较上年末提升6.6个百分点。


华为:华为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其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


图源:物联网智库

(上下滑动查看“管”端图谱)















主要指物联网相关的云化能力平台,以及组成平台的零部件、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AIoT产业链中,平台层是连接设备到应用场景的关键桥梁,在设备管理、集成、分析、预测等方面为AIoT能力的实现提供基础。






代表企业:


华为云IoT:2019年,华为云全球首发AIoT全栈云服务,覆盖端、边、管、云、行业,提供低功耗、低时延、高安全、高可信、高并发的极简联接服务,预置行业数据模型的一站式物联网数据分析服务,丰富的行业使能套件及端到端安全服务。


紫光存储:紫光存储成立于2017年8月,是紫光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其主要产品包括移动存储器、企业级SSD、消费级SSD、存储控制器芯片等,是紫光集团芯片产业存储板块的重要战略部署。


图源:物联网智库















即应用侧,也是最贴近应用市场的一层。实际的市场应用是整体AIoT产业的追求,只有大量的应用才能支撑AIoT庞大产业,因此绝大多数产业内企业都在密切关注应用市场的动向。






代表企业:


海康威视:海康威视成立于2001年,是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其面向全球提供综合安防、智慧业务与大数据服务,主营业务为安防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0年,海康威视于深交所上市。


西门子:西门子成立于1847年,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其专注于流程和制造行业的自动化、数字化、建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智能基础设施、传统和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和配电、铁路和公路的智能移动解决方案以及医疗技术和数字技术医疗保健服务等领域。 


图源:物联网智库


产业服务













图谱显示,该板块主要包括AIoT产业相关的各类联盟、协会、机构、媒体等,这些组织为产业提供包括检测、标准制定、媒体、投融资等服务,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代表机构/组织:


3GPP: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成立于1998年,是全球最大的通信行业国际化标准组织,其最初的工作范围是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制定全球适用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报告。多年发展下来,3GPP成为引领全球通信业发展的主导性标准化组织,特别是进入5G时代,3GPP的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CCSA:CCSA(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企业以及事业单位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经过官方批准和登记,可以开展通信技术领域标准化活动的非营利性法人社会团体。其聚焦于把高技术、高水平、高质量的标准推荐给政府,把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推向世界。


图源:物联网智库

(上下滑动查看“产业服务”端图谱


02

继续前行的“油门”何在?


回顾近年来IoT的发展,在部分传统行业中,由于顶层设计缺失、技术不成熟等原因,数据在采集、存储、处理等环节相互孤立,这也导致智能产品在应用中不断涌现数据孤岛、碎片化应用等问题。直至AI的介入,系列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作为一个智能化生态体系,AIoT涉及上下游众多赛道,市场规模庞大。


据MarketsandMarkets发布的数据,预计到2024年,全球AIoT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6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6.0%。其中,物联网设备生成的大量实时数据的有效处理需求,是AIoT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与此同时,中央明确提出加快5G基建、特高压/电力物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在此背景下,新投资带来新机遇。综合来看,AIoT产业的持续加速前行,主要驱动力在于消费驱动、政策驱动以及产业驱动。


消费驱动:电子产品计算能力与交互方式的升级催生了消费电子行业每10-15年出现一次创新周期。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达117亿,首次超过了非物联网连接数。现阶段,智能音响、智能穿戴等智能硬件多点开花,场景智能化的逐渐成熟,同时,智能手机创新动能及换机需求放缓。智能硬件与场景智能化的双重驱动下,AIoT发展可期。


政策驱动:系列政策的颁布助推AIoT产业发展。2020年9月,八部委联合印发了《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接下来三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指明道路。其中,完善数字基建议题强调了数字物联网的基建属性与基建布局的可及性,开展数字融合则明确了物联网发展需要在技术和应用两个层面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数字技术的普惠性;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纲要内容中多次提到对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要求和重点;2021年11月,工信部正式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成为我国未来五年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产业驱动:产业驱动主要包括车联网、智慧物流、智慧零售等领域,相关机构调研结果显示,智能安防、智慧社区、智能建筑、智慧园区这四大行业是目前AIoT落地应用程度最深,普及范围最广的领域,同时也是企业布局最集中的领域。


03

小结


发展至今,AIoT不只是AI和IoT简单结合的概念,而是包含技术、生态甚至政策法规等的话题。之后,随着5G普及,新基建推进等多方因素驱动下,产业智能未来可期。广阔前景下,需要注意的是,AIoT也是一个需沉下心耕耘的产业。群雄入场,各展所长,产业链上各企业只有携手合作,优势互补才能更有效推动AIoT产业生态圈的建设。



END


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物联网智库、安全自动化等,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任何疑问,敬请与我们联系info@gsi24.com。




推荐关注


点“在看”为物联网产业加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