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测试技术
共113课时 20小时6分24秒秒
简介
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性(静态、动态特性),典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特性分析、信号调理电路,典型参量(振动、温度、流量)的测试方法、系统构成;了解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以及最新发展趋势;提高学习者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分成四篇(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基础理论、传感器原理、典型参量测量、精密测量仪器),十六章,共26讲。主要内容包括: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测试系统化的特性分析、应变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霍尔式传感器、CCD图像传感器、光纤传感器、感应同步器、计量光栅及其它栅式传感器、其它传感器、振动测量、温度测量、流量测量、三坐标测量机。
我们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分成四篇(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基础理论、传感器原理、典型参量测量、精密测量仪器),十六章,共26讲。主要内容包括: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测试系统化的特性分析、应变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霍尔式传感器、CCD图像传感器、光纤传感器、感应同步器、计量光栅及其它栅式传感器、其它传感器、振动测量、温度测量、流量测量、三坐标测量机。
叶湘滨,教授、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负责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专家,全国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研究会理事、中南分会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传感器网络和智能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以及横向协作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荣立三等功1次。
主讲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继续教育课程等8门,获国防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优秀个人二等奖2次,三等奖5次,优秀双语教师称号一次,研究生教学优秀个人三等奖2次,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3次,获全国优秀畅销书称号1次,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一部;发表论文 70 多篇;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1次。获国防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名师奖;
主要从事传感器网络和智能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以及横向协作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荣立三等功1次。
主讲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继续教育课程等8门,获国防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优秀个人二等奖2次,三等奖5次,优秀双语教师称号一次,研究生教学优秀个人三等奖2次,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3次,获全国优秀畅销书称号1次,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一部;发表论文 70 多篇;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1次。获国防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名师奖;
章节
- 课时1:传感器定义、分类及组成 (22分51秒)
- 课时2: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及发展动向 (10分31秒)
- 课时3:被测量的分类及测试系统的构成 (5分28秒)
- 课时4: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4分27秒)
- 课时5:课程的教材及主要内容 (2分29秒)
- 课时6:测试系统的特性概述 (4分51秒)
- 课时7:线性度 (6分33秒)
- 课时8:灵敏度 (2分51秒)
- 课时9:迟滞 (1分11秒)
- 课时10:重复性 (2分50秒)
- 课时11:其他静态特性指标 (6分3秒)
- 课时12:动态测量的特殊问题 (3分58秒)
- 课时13:测试系统的一般数学模型 (5分9秒)
- 课时14:传递函数 (3分56秒)
- 课时15:频率响应函数 (11分45秒)
- 课时16:单位脉冲响应函数 (2分55秒)
- 课时17:实现不失真测试的条件 (6分22秒)
- 课时18:一阶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19分0秒)
- 课时19:二阶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17分48秒)
- 课时20: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参数的测定 (11分26秒)
- 课时21: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概述 (6分27秒)
- 课时22:电阻应变片(计)的工作原理 (15分57秒)
- 课时23:电阻应变片的种类、参数、型号代码 (10分28秒)
- 课时24: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及补偿 (13分23秒)
- 课时25:直流测量电桥 (28分12秒)
- 课时26:交流测量电桥 (8分51秒)
- 课时27:常用桥源模块 (12分58秒)
- 课时28: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22分0秒)
- 课时29: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5分48秒)
- 课时30:电容式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23分16秒)
- 课时31: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4分35秒)
- 课时32:影响电容式传感器精度的因素 (12分58秒)
- 课时33:变压器电桥电路 (4分42秒)
- 课时34:调频电路 (4分8秒)
- 课时35:运算放大器式电路 (3分32秒)
- 课时36: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13分59秒)
- 课时37: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10分8秒)
- 课时38:工作原理 (15分8秒)
- 课时39:信号调理电路 (7分32秒)
- 课时40:影响变磁阻式传感器精度的因素 (2分59秒)
- 课时41:应用 (4分42秒)
- 课时42:工作原理 (20分51秒)
- 课时43:信号调理电路 (8分58秒)
- 课时44:应用 (1分49秒)
- 课时45:工作原理 (14分52秒)
- 课时46:信号调理电路 (8分58秒)
- 课时47:应用 (8分39秒)
- 课时48:压电效应 (20分17秒)
- 课时49:压电常数及压电常数矩阵 (17分40秒)
- 课时50:等效电路 (9分26秒)
- 课时51:压电材料 (13分13秒)
- 课时52:电压放大器 (17分17秒)
- 课时53:电荷放大器 (8分38秒)
- 课时54:电压式传感器的应用 (20分2秒)
- 课时55:霍尔效应 (14分15秒)
- 课时56:霍尔元件与测量电路 (3分48秒)
- 课时57:霍尔元件的主要特性参数 (4分43秒)
- 课时58:霍尔元件的误差和补偿 (9分25秒)
- 课时59: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8分50秒)
- 课时60:CCD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0分31秒)
- 课时61:线型与面型CCD图像传感器 (13分34秒)
- 课时62:CCD图像传感器的主要参数 (10分33秒)
- 课时63:CCD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12分55秒)
- 课时64:概述 (21分27秒)
- 课时65:光纤传感器的组成及分类 (8分5秒)
- 课时66:光纤传感器的调制形式 (12分6秒)
- 课时67:光纤传感器的应用 (9分25秒)
- 课时68:概述 (7分9秒)
- 课时69:感应同步器的工作原理 (13分7秒)
- 课时70:细分原理 (3分58秒)
- 课时71:信号处理方式 (17分29秒)
- 课时72:光栅与莫尔条纹 (18分23秒)
- 课时73:光栅传感器的构成 (7分27秒)
- 课时74:辨向原理 (9分45秒)
- 课时75:细分技术 (15分51秒)
- 课时76:其它栅式传感器 (10分45秒)
- 课时77:湿度传感器 (41分24秒)
- 课时78:机器人传感器 (17分42秒)
- 课时79:网络传感器 (34分0秒)
- 课时80:概述 (10分11秒)
- 课时81:相对式测振传感器 (4分12秒)
- 课时82:惯性式(绝对式)测振传感器 (28分29秒)
- 课时83:振动的激励 (10分39秒)
- 课时84:激振器 (4分38秒)
- 课时85:振动传感器的标定 (9分39秒)
- 课时86:振动信号分析仪器 (12分20秒)
- 课时87:温度的概念 (4分1秒)
- 课时88:温标 (11分4秒)
- 课时89:温度测量的主要方法 (2分33秒)
- 课时90:工作原理 (11分28秒)
- 课时91: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定律 (8分31秒)
- 课时92:热电偶冷端温度及其补偿 (11分16秒)
- 课时93:热电偶的材料、类型及结构 (14分19秒)
- 课时94:热电偶的动态特性 (7分13秒)
- 课时95:热电偶的应用 (4分39秒)
- 课时96:金属热电阻测温 (14分33秒)
- 课时97:半导体温度传感器 (12分12秒)
- 课时98:红外测温 (16分3秒)
- 课时99:其它测温方法 (5分23秒)
- 课时100:概述 (16分52秒)
- 课时101:差压流量计 (17分12秒)
- 课时102:涡轮流量计 (2分26秒)
- 课时103:椭圆齿轮流量计 (2分24秒)
- 课时104:转子流量计 (6分37秒)
- 课时105:电磁流量计 (4分29秒)
- 课时106:超声波流量计 (4分29秒)
- 课时107: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 (3分20秒)
- 课时108:热丝式流量计 (2分33秒)
- 课时109:三坐标测量机的定义、功能、组成 (7分44秒)
- 课时110:三坐标测量机的工作原理 (9分18秒)
- 课时111:三坐标测量机的结构形式 (6分13秒)
- 课时112:三坐标测量机的测量系统 (13分38秒)
- 课时113:三坐标测量机的软件系统 (4分22秒)
热门下载
热门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