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课程为精品课,您可以登录eeworld继续观看:
- 性能问题
- 继续观看
课时1:序言
课时2:电磁学和分析数学发展史:磁学
课时3:电磁学与分析数学发展史:静电
课时4:电磁学和分析数学发展史:动电
课时5:电子器件的发明及电子技术的发展
课时6:电磁学的广泛应用
课时7:电磁系统理论
课时8:电子科学技术各学科间的关系
课时9:电子科学技术的学科体系
课时10:序言
课时11:电磁场(一)
课时12:电磁场(二)
课时13:物质
课时14:电磁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共振作用
课时15:电磁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共振作用
课时16:电磁场理论与电路理论
课时17:空间离散化
课时18:静场电路分析
课时19:非静场电路抽象
课时20:电路元件抽象
课时21:非线性元件抽象
课时22:电路抽象三原则
课时23:分层抽象思想
课时24:电路基本问题
课时25:数字化抽象
课时26:序言
课时27:什么是比特
课时28:比特与编码
课时29:比特与信息
课时30:比特的用途示例
课时31:什么是逻辑
课时32:逻辑的用途示例
课时33:与数字电路的关系
课时34:小结
课时35:从算盘到ENIAC
课时36:通用计算机模型
课时37:指令集体系结构
课时38: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
课时39: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课时40:性能问题
课时41:小结
课时42:数据与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
课时43:数据处理举例
课时44:数据模型和算法的概念
课时45:问题的抽象和建模
课时46:数值分析问题研究
课时47:数据和算法的关系I
课时48:数据和算法的关系II
课时49:大数据
课时50: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算法的展望
课时51:基本内容简介
课时52:信息的基本概念和传输的几种方式
课时53:交换的概念和网络的几种形式
课时54:模拟与数字通信
课时55:调制和解调
课时56:传输涉及的基本理论
课时57:信息论和几种相关的编码方式
课时58:多址方式
课时59:交换的基本概念
课时60:网络分层的基本概念
课时61: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有限状态机模型
课时62:内容简介
课时63:信息与媒体
课时64:人类感知与认知
课时65:智能信息处理
课时66:媒体与认知相互作用
课时67:媒体认知应用
课时68:总结
课程介绍共计68课时,9小时20秒
2006年王希勤教授任电子工程系系主任,发起并主持系教学改革。经过数年的教学研讨和调研,于2009 年提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的七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推动形成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新的课程体系架构。现任系主任黄翊东教授于2007年任电子系教学副主任,主持和推动教学改革,最终形成了10门专业核心课 +24门专业限选课+36门专业任选课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于2011年正式全面启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引(1)》课程于2009年秋季学期第一次开课,课程内容按知识体系的七个层次展开: 1、场与物质,2、电势与电路,3、比特与逻辑,4、程序与处理器,5、数据与算法,6、通信与网络,7、媒体与认知。课程头尾分别添加"电磁学史及分析数学史概览"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及课程体系"。
授课教师为王希勤教授、黄翊东教授、李国林副教授、葛宁教授、马洪兵副教授、吴及副教授、王昭诚教授和王生进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