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引
共68课时 9小时20秒秒
简介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的导引概论课,全面阐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七个层次的内在关联性和各层核心知识框架。高中毕业后的电子信息相关专业学生、相关领域工程师可以由此课程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获得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2006年王希勤教授任电子工程系系主任,发起并主持系教学改革。经过数年的教学研讨和调研,于2009 年提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的七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推动形成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新的课程体系架构。现任系主任黄翊东教授于2007年任电子系教学副主任,主持和推动教学改革,最终形成了10门专业核心课 +24门专业限选课+36门专业任选课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于2011年正式全面启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引(1)》课程于2009年秋季学期第一次开课,课程内容按知识体系的七个层次展开: 1、场与物质,2、电势与电路,3、比特与逻辑,4、程序与处理器,5、数据与算法,6、通信与网络,7、媒体与认知。课程头尾分别添加"电磁学史及分析数学史概览"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及课程体系"。
授课教师为王希勤教授、黄翊东教授、李国林副教授、葛宁教授、马洪兵副教授、吴及副教授、王昭诚教授和王生进教授。
2006年王希勤教授任电子工程系系主任,发起并主持系教学改革。经过数年的教学研讨和调研,于2009 年提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的七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推动形成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新的课程体系架构。现任系主任黄翊东教授于2007年任电子系教学副主任,主持和推动教学改革,最终形成了10门专业核心课 +24门专业限选课+36门专业任选课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于2011年正式全面启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引(1)》课程于2009年秋季学期第一次开课,课程内容按知识体系的七个层次展开: 1、场与物质,2、电势与电路,3、比特与逻辑,4、程序与处理器,5、数据与算法,6、通信与网络,7、媒体与认知。课程头尾分别添加"电磁学史及分析数学史概览"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及课程体系"。
授课教师为王希勤教授、黄翊东教授、李国林副教授、葛宁教授、马洪兵副教授、吴及副教授、王昭诚教授和王生进教授。
讲师
老白菜
章节
- 课时1:序言 (6分40秒)
- 课时2:电磁学和分析数学发展史:磁学 (4分50秒)
- 课时3:电磁学与分析数学发展史:静电 (5分55秒)
- 课时4:电磁学和分析数学发展史:动电 (8分12秒)
- 课时5:电子器件的发明及电子技术的发展 (2分59秒)
- 课时6:电磁学的广泛应用 (4分42秒)
- 课时7:电磁系统理论 (7分42秒)
- 课时8:电子科学技术各学科间的关系 (7分1秒)
- 课时9:电子科学技术的学科体系 (6分37秒)
- 课时10:序言 (4分2秒)
- 课时11:电磁场(一) (9分43秒)
- 课时12:电磁场(二) (7分22秒)
- 课时13:物质 (12分20秒)
- 课时14:电磁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共振作用 (10分31秒)
- 课时15:电磁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共振作用 (10分45秒)
- 课时16:电磁场理论与电路理论 (4分47秒)
- 课时17:空间离散化 (9分41秒)
- 课时18:静场电路分析 (7分48秒)
- 课时19:非静场电路抽象 (12分41秒)
- 课时20:电路元件抽象 (7分51秒)
- 课时21:非线性元件抽象 (11分17秒)
- 课时22:电路抽象三原则 (7分47秒)
- 课时23:分层抽象思想 (9分6秒)
- 课时24:电路基本问题 (13分25秒)
- 课时25:数字化抽象 (9分34秒)
- 课时26:序言 (3分25秒)
- 课时27:什么是比特 (4分4秒)
- 课时28:比特与编码 (13分7秒)
- 课时29:比特与信息 (7分15秒)
- 课时30:比特的用途示例 (11分29秒)
- 课时31:什么是逻辑 (10分22秒)
- 课时32:逻辑的用途示例 (12分37秒)
- 课时33:与数字电路的关系 (11分4秒)
- 课时34:小结 (1分58秒)
- 课时35:从算盘到ENIAC (13分33秒)
- 课时36:通用计算机模型 (9分1秒)
- 课时37:指令集体系结构 (8分48秒)
- 课时38: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 (7分58秒)
- 课时39: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14分6秒)
- 课时40:性能问题 (26分37秒)
- 课时41:小结 (2分1秒)
- 课时42:数据与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 (9分23秒)
- 课时43:数据处理举例 (5分18秒)
- 课时44:数据模型和算法的概念 (5分31秒)
- 课时45:问题的抽象和建模 (8分0秒)
- 课时46:数值分析问题研究 (7分40秒)
- 课时47:数据和算法的关系I (3分54秒)
- 课时48:数据和算法的关系II (5分56秒)
- 课时49:大数据 (7分14秒)
- 课时50: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算法的展望 (8分10秒)
- 课时51:基本内容简介 (2分21秒)
- 课时52:信息的基本概念和传输的几种方式 (8分28秒)
- 课时53:交换的概念和网络的几种形式 (3分40秒)
- 课时54:模拟与数字通信 (4分4秒)
- 课时55:调制和解调 (5分44秒)
- 课时56:传输涉及的基本理论 (6分13秒)
- 课时57:信息论和几种相关的编码方式 (5分40秒)
- 课时58:多址方式 (2分55秒)
- 课时59:交换的基本概念 (6分41秒)
- 课时60:网络分层的基本概念 (2分22秒)
- 课时61: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有限状态机模型 (7分40秒)
- 课时62:内容简介 (2分0秒)
- 课时63:信息与媒体 (13分50秒)
- 课时64:人类感知与认知 (14分1秒)
- 课时65:智能信息处理 (13分52秒)
- 课时66:媒体与认知相互作用 (6分42秒)
- 课时67:媒体认知应用 (10分59秒)
- 课时68:总结 (1分19秒)
猜你喜欢
热门下载
热门帖子